阅读历史 |

第一卷 海上之盟 第二十四章 涟水军兵变,杀匪!(2 / 2)

加入书签

大宋承平日久,海州军虽然号称精锐,也是没打过仗的,平时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个盗贼、私贩还马马虎虎,真的上了战场,不免都紧张起来。列队之时,士卒们犹如没头的苍蝇,闹哄哄的乱撞,十将、押队们不停地叱骂,尖锐的叫声里也都带上了一丝颤音。

马扩皱了皱眉,这样的菜鸟军队,难怪连辽国的残余都打不过。

放开马缰,在队列前小跑了一个来回。军士们看到主将,想起他的心狠手辣,慢慢的安静了下来。马扩高声叫道:“慌个甚?!不过是一伙乱民,你们的刀枪是吃素的?弓手在前,枪兵随后,列队!”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马扩原本是个宅男,便是给他领导的位置,遇事也难免手忙脚乱,没有底气,让人觉得不靠谱。如今,经过了许多场合,气场越发的足了,已经极少有人对马扩的领导气质产生质疑,随口说个“该当如何”,也会让人觉得“便该如此”,心悦诚服地去做,整个场面也会随之井然有序起来。

过了顿饭功夫,东南方向的空中起了大股烟尘,隐约的有嘈杂之声传来。渐渐的近了,黑压压的人群沿着官道冲过来,看见官军严阵以待,顿时惊慌失措,更有的绝望起来,不知所云的乱嚷。可是,他们统统的收不住脚,被后面的人群拥着向前……

大宋编练流民成为厢军,虽然减少了流民作乱的机会,但反过来也让流民有了组织与纪律,有了更强的破坏力。眼前这伙乱匪就是二三百的叛乱厢军控制着一路裹挟的数千流民。一路上,乱军挥舞刀枪,驱赶流民跑起来。他们知道,若能冲散官军的阵型,让这些已经只知道抢、吃、烧的乱民冲进海州城,他们就赢了……

二百步。马扩看了看已经有些躁动的队伍,叹了口气,军队还是要见血啊!回过身,用力地一挥手,“放箭!”

“嗡”的一声,一千名弓手同时射击,箭矢如蝗虫般,遮天蔽日。

第一波箭雨落下,就有一二百乱民惨嚎着翻身倒地,旋即被千百只大脚踩过,眼见得是没命了。

乱民们吓坏了!脚下虽不能停,却都慢了下来,且在左顾右盼,寻找着活命之机。

几轮箭雨过后,乱民们踩着数百同伴的尸体冲到了官军阵前五十步的距离。马扩大喝一声,“弓手退!枪兵进!”面对着冷森森的枪林,乱民们彻底崩溃了,除了个别极倒霉的刹不住脚,撞了上去,被穿成了大号肉串,绝大多数的人四散奔逃了……

三日后,厢军兵士在石棚山深处堵住最后一股劫匪,一名斥候来汇报:“三十个人,五把弓箭,短兵不详。”马扩命令马振群指挥攻击,自己悠哉游哉地在山坡下闲逛。

若是春天,这里遍开桃花,是附近著名的景观。如今已是深秋,火红的石榴夹杂在满山的绿色当中,也是十分养眼。

十一带了一个都的禁军刀盾兵,准备进行最后的围攻。周围山谷中、山峰上,全安排了厢军和过来打酱油的四乡团练,堵截漏网之鱼。

山顶上的匪徒并没有突围的意思。他们都是些穷凶极恶之辈,知道自己祸害乡亲,投降了也不会有好下场,还不如拼死一搏,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匪徒们坚守的山头很有名,据说是仁宗朝著名的酒鬼诗人石曼卿题诗的地方。

这处山坡仅仅是一座不太高,不太陡峭的山梁,山上怪石粼粼,石壁斜出,能避风雨、遮骄阳。山顶有一块势如天外飞来的椭圆形巨石,长十三四米,厚三四米,由下面两三块石头将其托起,形成了一个石室。石室里有天然的石床石凳,可坐可卧。这就是此山因之得名的石棚。石曼卿经常来这里,读书、绘画,抚琴、饮酒。

这里的风景实在不错,怪石、苍松,以及石间的溪流,山石间时不时被匪徒的喊叫声激起的山雀,还有山坡上零零星星的山花点缀其间,举目望过去,这里本该是一副山居画卷,但现在即将迎来杀戮。

这伙匪徒拥有的弓箭不多,但附近有很多石头,战斗伊始,山顶上的匪徒不停的往下扔石块,并高声谩骂着。

十一第一次指挥作战,用力握刀的手指节已经微微发白。为了给士卒们鼓劲,其实也是给自己打气,回身喊道:“他们只有五张弓,外加一些石块而已。是男人的,谁没有打过架?谁没有被石块砸过!我们用盾防,靠近了用刀砍,谁怕谁?”

山路狭窄,士卒们三人一组,高举盾牌,互相掩护,慢慢地逼上山顶。

叛军失去了地利,也失去了抵抗意志,纷纷跪地投降。但十一接到的命令是赶尽杀绝,于是,他毫不容情的砍下了三十多个脑袋,而后带着这些头颅赶下山汇报。

山腰处,马扩悠悠闲闲的躺在刘备试剑石上,眯着眼睛享受这一年所剩不多的温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