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内阁(1 / 2)

加入书签

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皇权至上,自胡惟庸案后,顺势废黜了存在千年的丞相制,至此皇帝直管六部百司政务。

可毕竟这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前提,内阁的诞生也就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存在。

最初,朱元璋设置四辅官,负责辅佐其处理政务。

洪武十五年,撤销四辅官,仿宋朝制度,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后增文华殿大学士,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过去,丞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在明成祖成立内阁后,把原来丞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层层衙署传递,直至下发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从最初只是大明皇帝的咨政机构,慢慢演变成为了大明朝廷的行政中枢,位六部之上。

在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

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

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

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在大明出现了。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