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二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二(2 / 2)

加入书签

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即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直流电源。

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电池自动充电。

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目前各种类型的接受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使用。

在测试架上的gps卫星gps卫星是由洛克菲尔国际公司空间部研制的,卫星重774kg,使用寿命为7年。卫星采用蜂窝结构,主体呈柱形,直径为15。卫星两侧装有两块双叶对日定向太阳能电池帆板blocki,全长533接受日光面积为722。对日定向系统控制两翼电池帆板旋转,使板面始终对准太阳,为卫星不断提供电力,并给三组15ah镉镍电池充电,以保证卫星在地球阴影部分能正常工作。

在星体底部装有12个单元的多波束定向天线,能发射张角大约为30度的两个l波段19和24波的信号。在星体的两端面上装有全向遥测遥控天线,用于与地面监控网的通信。此外卫星还装有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以便使卫星保持在适当的高度和角度,准确对准卫星的可见地面。

由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知,星载时钟的精确度越高,其定位精度也越高。早期试验型卫星采用由霍普金斯大学研制的石英振荡器,相对频率稳定度为1011天。误差为14米。1974年以后,gps卫星采用铷原子钟,相对频率稳定度达到1012天,误差8。1977年,bokckii型采用了马斯频率和时间系统公司研制的铯原子钟后相对稳定频率达到1013天,误差则降为29。1981年,休斯公司研制的相对稳定频率为1014天的氢原子钟使blockiir型卫星误差仅为1。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约翰霍布斯金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既然可以已知观测站的位置知道卫星位置,那么如果已知卫星位置,应该也能测量出接收者的所在位置。这是导航卫星的基本设想。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