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赵构的惊魂之旅(1 / 2)
大战一起,有城墙防护的州县城池和军寨还好,只要戍守官员和守城兵马坚持值守,一般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不坏。
城寨以外的广大乡野则是交战双方都无暇顾及的空白地带,先是溃兵、匪盗肆掠,紧接着流民四起,混乱迅速扩大。
身处如此环境之下,绝大部分的人很难再保持理智,恐慌和罪恶会在不断的冲突和杀戮中极速蔓延。
要想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唯有先结束战争状态,再重新建立完整的基层政权。
但祸福相依,混乱有时候也不全是坏事。
至少,对必须穿过敌战区的小股人马来说,大面积的混乱虽然危险,但也可以有效遮掩他们的行踪,的确不是坏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是侦查、输送、打击手段都极为先进的后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无死角监控长宽皆达到数千里的大战场。
大同帝国同样不能。
甚至,为了尽快达成战略目的,徐泽还必须主动放弃一些“边角地带”,集中兵力于南下的交通要道,优先保障军粮输送安全。
当同军骑二师带着赵宋使团穿过颍昌府南下时,急于赶路的岳师正并不知道本部的后方还有另一支重量级的赵宋使团正在穿越战区南下。
大宋康王赵构返回颍昌府得知同军前锋过境后,原本想追上其部表达本国乞和的意愿,以尽挽救大宋的最后努力。
但岳飞进军速度极快,落在后面的赵构等人根本追不上。
还因为使团四人皆骑着良马,沿途遭到了一些四处打劫的溃兵觊觎。
连番冲突后,太子舍人耿延禧不幸死在了溃兵手中。
剩余的三人别怀心思,惊慌失措下不断偏离方向,竟然一路跑到了颍昌府东南面的郾城县境内。
而到了这个时候,朝廷的使者也利用战时的混乱,穿过并不存在的“战线结界”,将皇帝的清野诏送到颍昌府各地。
《孙子》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
大战之前,防守一方转移人口物资于城中,并烧掉带不走的粮食、庄稼和树木,坚决不给敌军就粮本国、取材攻城的机会,是为清野。
很显然,清野就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术,后患极大。
但对于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又拥有广袤纵深和巨大战争潜力的防守方来说,坚壁清野却不失为以空间换时间段好战术。
操作的好,拖垮敌人反败为胜未必没有可能。
不过,同军虽然连年征战,却从没有纵兵劫掠百姓的习惯,反而严厉打击盗匪、溃兵趁火打劫,清野根本打击不到不劫掠百姓的同军。
而且,头脑稍微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同兴宋亡的结果早已经注定。
以同军的恐怖攻坚能力,只要其部杀到临安城下,大宋肯定守不住。
若是朝廷现在就离开南阳府流亡,兴许还能有机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不然的话,少则十余日,多则月余时间,大宋必然会灭亡。
大宋朝廷到现在才下旨要求地方坚壁清野,实际已经晚了,根本影响不到大同灭宋之战的结果。
但对当前战争形势而言,清野战术的威力不在当下,而是体现在战后。
大同所占之地除了京东路农业基础较好以外,其余的河东、河北、开封等地在大宋治下时原本都是粮食输入之所。
更靠近北面的燕云十六州就更不用说了,其价值在于军事防御而非农业生产上。
大同背上了这么多的包袱,粮食根本就不能自给,本身的粮食都不够吃,要想养活大军就只能靠向外扩张抢粮食。
事实也是如此,大同每次结束对大宋的战争后,都会将大半战争赔款折算成粮食布帛等战备物资。
而且,即便是两国交战期间,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没有彻底中止。
尤其是粮食交易,更是数量庞大。
从明州港直接走海运北上到达燕京的粮食逐年增加,其年运输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只要认真研究这些现象,就可以得出大同帝国严重依赖大宋粮食的结论。
另一方面,大同虽然每年都在购粮,但徐泽立国之后连年征战,钱粮耗损极大,储存必然有限。
大同的军粮大半要靠大宋为其输送,只要断掉他们的粮食供应,便难以作为。
清野之后,大同就算能够快速结束战争,也不得不花费极大的精力处理烧成一片白地的京西南北、淮南东西四路战争创伤。
大同若是拿出大量粮食稳定京西和两淮,就很难再有军粮继续打仗。
可要是不管不顾,境内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就够他喝一壶。
如此一来,哪怕大宋朝廷被同军灭掉了,残余的势力就能利用混乱的时局活下去。
大宋不仅仅是赵氏之大宋,还是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大宋。
到了大宋真要灭亡的时候,这些人才知道破破烂烂的大宋有多好。
相比而言,不是蛮夷却胜似蛮夷的大同就格外面目可憎。
大宋都要灭亡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自己得不到的,宁愿毁掉也不给大同!
远在临安城中的赵桓病急乱投医,并不知道鼓动自己下诏清野的臣子想法会如此复杂,可身处郾城一线的赵构却亲眼看到了执行清野诏的严重后果。
穷家破屋值万贯。
对普通百姓来说,谁来当皇帝都是要纳粮,而且在大同治下还能少纳粮。
谁会为了大宋的什么社稷兴亡,而主动毁掉自己的产业?
指望百姓自愿清野是不可能的,要落实诏令就不能有妇人之仁。
郾城县因为地处“边角”,上次同宋两国大战中就被同军直接忽略掉了。
这次也一样,同军前锋连更靠北面的临颖县都没有打,更不可能来打郾城,百姓对清野诏非常抗拒。
但知郾城县事郭旭乃是大宋忠臣,收到朝廷诏令之后,其人就立即派出军队和衙吏深入乡下强行清野任务。
手握“奉旨行凶”之权,惯于祸害百姓的衙吏和丘八们自然不会客气。
这期间究竟会发生哪些事情,没有人记录。
赵构等人来晚了,也没有亲眼见到郾城官府派人清野的场景。
时值冬日,冬小麦才长出几寸长的绿苗,倒是用不着费劲烧毁,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千里焦土”。
但接连经过几个村落都看不到一个活人,仍然让人瘆得慌。
王云和高世则守在村口,注视在不远处麦田中啃着麦苗的三匹坐骑。
连日逃亡,二人身上的衣服多有污损,脸上也满是憔悴和忧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