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欲提亲(2 / 2)

加入书签

郭嘉叹了口气,见到王景云这副哀伤欲泣的模样,终究是不忍再责怪她。伸手替王景云抹去了眼角的泪珠,柔声道:“我不在意你的过往,但是,以后有什么事情,不要瞒着我好吗?你知道我最不喜欢隐瞒和欺骗。”

王景云“嗯”了声,靠在郭嘉怀中。

“过几日,我会请人替我去你父亲府上提亲。”

提亲的事情,郭嘉早有打算。他年纪也不小了,放在后世,也是妥妥的大龄未婚圣斗士,王景云在这个年代,也是罕见的剩女,两人情感日渐深厚,如今官渡战事已了,他也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也省的那些人一个个的来向自己推荐什么女儿、侄女、孙女的。

至于提亲的人选,郭嘉有两个人选。

其一是荀爽,如今颍川荀氏的家主,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专权时,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

历史上的荀爽在举事前就于公元190年病逝了,但这一世的荀爽在郭嘉的书信提醒下,没有和王允合谋,而是重新回到了颍川老家,在家钻研经传。

其二则是陈纪,字元方,颍川陈氏家主,陈寔之子。他就是大家小学初中课本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实。实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无论是荀爽还是陈纪,都是当世大儒,也是天下名士。二人无论名声、能力、品行、出身,都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而且,郭嘉少时便于荀彧和陈**好,二老也视郭嘉为子侄,连郭嘉的表字都是荀爽取的,完全有资格替郭嘉上门求亲。

最关键的是,这两位老人的面子,可远胜那区区董承。

说起董承,郭嘉心里也是不屑的。董承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

从文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是,历史与小说毕竟有很大的差距,历史上真实的董承恐怕并非什么善男信女,忠臣良将。

在汉末军阀中,董承最先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步好棋,于是亦步亦趋紧跟汉献帝,想把汉献帝当成棋子捏在手中。董承先后联合军阀张杨、韩暹等人,拥兵自重,试图结成一个武装团伙进取天下,但他的能力实在平庸,缺乏统帅之才,始终未能培植出一支强大的个人武装,与张杨、韩暹等人的合作也是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董承自始至终只是想利用汉献帝,内心深处对汉献帝根本无忠诚度可言。《后汉书》记载,兴平二年,汉献帝从长安西逃洛阳,途中一片混乱,狼狈不堪。董承看见伏皇后的侍者抱着几匹上好绸缎,起了贪心,命令部下武士持刀抢夺,当场斩杀了伏皇后的侍者,血都溅到伏皇后衣服上,凶恶之态触目惊心。

这等虚伪小人,虽是国舅,还是董太后亲侄,骨子里还是那奸诈无耻的小人。郭嘉打心底里不屑,相信王越没有答应董承的提亲,也是看出了董承的性格。

————————————————————————————————————

大家月票、推荐票、订阅什么的来者不拒,狠狠地拿这些来砸我吧!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

红尘在此拜谢诸君!

书友群:1055064608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