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九章 探亲(2 / 2)

加入书签

云仁忠打发一个小厮去给父母禀告,自领着卢飏去了他居住的小院。

两人刚刚坐下,自有丫鬟上了茶水,云仁忠便问起卢飏这一年在国子监的见闻。

卢飏便把国子监一些有趣的事跟云仁忠说了,云仁忠又拿出自己最近做的时文,让卢飏看看这时文在国子监中是个什么水平。

一年的大明科举顶尖教育之后,卢飏如今的八股时文水平已不是云仁忠可比的了,卢飏此时看云仁忠的时文,很容易便能看出哪里不足来了。

但看出来,怎么说却让卢飏犯难了,卢飏本想虚与委蛇过去算了,但一想,这云仁忠好歹是云舒的大哥,还是要指点一二的,不过这措辞却要细细琢磨一番。

思量一番之后,卢飏便跟云仁忠讲了如今京师最流行的时文格式,卢飏说的委婉,云仁忠闻言也是大感受益。

两人说话间,之前那小厮便来回话,说老祖说了要在后厅见卢监生。

卢飏跟着云仁忠便来到了后厅,抬头便见一头发花白的老者坐在厅中正央的太师椅上,下首坐的则是云仁忠的老爹。

云舒老爹的卢飏上次便见过了,这次见卢飏来了,便起身相迎。

卢飏对着云舒的老爹和祖父行了子侄礼,心道:这礼行的也不亏。

众人分宾主坐定之后,又说了一会儿话,因为云舒的老爹也是举人出身,便考较了一下卢飏的学问,现场从四书中出了一题,让卢飏破题。

卢飏这一年来,针对八股文的八个部分,都进行了专门的训练,特别是破题方面,那是整篇八股文章的题眼,毫不夸张的说,破题破的好,这八股文便成功了一半。

这时候,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前前后后,考生们要考九天,而留给阅卷官的阅卷时间也差不多是九天,所以阅卷官们也没有太多时间来逐一看考生的卷子。

所以,大明科举制度传承两百多年,到现在便只重首场的七篇制艺了,而这七篇制艺全部都是八股文。

卢飏是经过高考的,知道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在考官那里也就两到三分钟的时间,虽然现在是明代,但考官在一个篇八股文上用的时间也不会太多,若开篇没有令考官眼前一亮的词句,那很可能便会被考官随后丢在一边了。

所以这破题便是令考官眼前一亮的关键所在,于是卢飏便有重点的在这破题上下了狠功夫,每天都会自己出几个题来破。

此时见云舒老爹出题,卢飏自然也不怵,思考片刻,便将题目破了出来。

所谓八股文的破题,其实就是点出考生对题目的理解,顺便表明自己想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八股文,所以破题不用很长,一两句话即可。

因为是云舒老爹出的题目,所以云仁忠便也没有躲过,云舒的老爹和祖父正好借此检查一下云仁忠的制艺水平。

云舒的老爹和祖父都是经过科举的老人了,所以制艺水平高低,两人看破题便能看出来。

云舒老爹出的题目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这个题目出自《论语》颜回篇,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鲁哀公与孔子弟子有若的对话,全篇大意是现在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是个人才,想了片刻便对鲁哀公说,为什么不减税呢?

鲁哀公一听便急了,心道你是不是傻啊,我都说了用度不足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我减税。

听了鲁哀公的话,有若便说,鲁公您别急,您听我说,于是便对鲁哀公说了上面的那句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意思是,百姓有钱了,君主还能没钱花吗?百姓若是没钱,君主的钱又能上哪去淘换呢?

这其实是一个财政赋税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以古喻今的现实问题。

云舒老爹能出这个题目,说明他虽然在野,但没少研究大明此时的赋税问题,而且似乎对于万历皇帝敛财的行为持反对态度。

而卢飏关注大明财政赋税制度,自然也对论语中涉及财税制度的句子多有研究,对于题目中有若的观点,卢飏总结起来其实是先秦时期传统的轻徭薄赋的财政制度的一种体现。

在春秋那个国家统治力和组织力薄弱的社会制度下,这种观点很有现实意义,而且一直到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过对于卢飏这种受过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洗礼的人,自然对于一国的财税制度要有更深的认识。

时人对于财税的理解也就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节”上就差不多了,但是卢飏自然对一国财税赋予了更多的职能,比如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理念便领先了明人几百年。

更旷论财税的降低贫富差距、调节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等等职能。

这些观点随便拿出一条来,都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特别是能让朝廷的当权者眼前一亮,直呼大才。

卢飏有后世几百年的知识积累,妥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是卢飏得以在晚明搞事情的依靠所在。

因为每日的训练,云舒老爹刚说完题目,卢飏脑子里已然有了破题之策,只是这是在云家,卢飏觉得自己得给云仁忠一点面子。

正所谓孩子是自己的好,再公正无私的长者,也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衬的自家孩子跟白痴一般。

云舒老爹出的这道题,是一道标准的四书题,而且也没有截搭,相对来说算是简单的了,不过简单的题目,若想答出花来却也很难。

果不其然,见卢飏久久未做答,云仁忠便拔得头筹,先起身颂道。

“仁者爱人,恤民之疾苦也,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乃国之本也。”

云仁忠说完,卢飏便见云舒的老爹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公正的讲,云仁忠的这个破题还算不错,首先点出了全篇的宗旨:轻徭薄赋。另外,还说出了孟子的仁者爱人的观点,也算是不错了。

不过这样的破题,若是在延庆这样的穷乡僻壤,应该算是出彩了,毕竟延庆就没几个秀才,教授学生制艺的老师一般也是秀才,云仁忠能够从中出挑,也完全得益于家中有进士举人的指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