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4章 对不起没有工资(2 / 2)

加入书签

但是仅仅两年时间不到,一些尴尬的情况出现了。

比如说学习自荷兰的玻璃大棚技术——这玩意相较于塑料大棚而言,植物的光吸收率的确更高一些,也能更好地保证室内的温度,同时也能杜绝许多虫害,配以希望农业科技公司的生物防治剂和微型生态系统技术,的确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或者禽类。

可问题是……这玩意的造价高的离谱!

就算不计入冰雹、鸟类、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破损,也不计入微型生态系统的构筑成本,只算初建费用的话,价格竟然高达400元/平米——这还不包括运费以及中途破损!

天见可怜,这可是千禧年初,一亩地要种多少茬,才能把初建费用赚回来?

但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即便是有人当着面把账算的清清楚楚,但连片的玻璃大棚还是出现在了某些地区——即便这些玻璃大棚的初建成本,以当下农产品的综合产值来算的话,要五年以后才能勉强回本。

又比如说24小时led外光源系统。

后世这玩意主要是用在火龙果的补光和多肉植物的染色上,向来以高耗能著称,并且一度被诟病不止。

但事实上,只有两广、福建以及浙江地区是需要在夜间对火龙果进行补光的——就农业生产而言,滇南的光照强度跟那些省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只要地点选的合适,压根底就不需要补光。

然而,离奇的是,led外光源系统堂而皇之地跟随着“三果一树”计划(火龙果+芒果+百香果+核桃树),出现在某些并不需要补光,但电力却极为匮乏的地区。

除了涉农高新制造业这一块乱像频出之外,农业数据化这一块同样花活众多。

或许是受到双庆那边“区域农产品交易实时监测中心”的刺激,这两年来,趁着国家有支持,许多地方也开始想要搭建起类似的平台——用数据和算法改变农业,减少一拥而上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风险、让农业非产品供应链销售,的确非常有利于华夏农业的振兴;

但实际情况是……

在千禧年初,即便是有了铸投商贸的打样,大部分名字看起来非常唬人的科技公司,连质量追溯系统以及基础物联网系统的搭建都显得格外吃力,就更别提实时监测中心这种需要独特核心算法的大数据系统了(实时数据收集仅仅是这套系统的基本功能,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计算区域供需关系的变化曲线,给予农户后续种植指导)。

只不过,这些系统的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是物联网硬件装备的普及速度却堪称一流——虽然不愿承认,但这些打着科技名号的公司,大部分是来薅农业资金和农业补贴的。

………………

当然,这两年直接或间接的见闻里,并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

最起码,各地在铸投商贸的带头下,纷纷重视起了冷链设备的建设,对于农业从业者而言是个莫大的福音——没有接触过农业的人,永远不知道冷链储存/运输对于农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在《山海情》中,一个简陋到了极致的蘑菇储藏室都能避免村民们成千上万的损失,更何况是冷库了。

受惠于相关土地和贷款政策的倾斜,大量基础功能相对健全的冷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中小型农产品贸易商和服务商也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在农业这一行,体量不够的贸易商,经营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行里唯一能持续赚钱的业务,其实也就是批发市场出租和冷库出租,毕竟这两个一个能帮助销售,一个能减少损耗风险。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工作者开始投身农业,更是让萝卜大感振奋。

嗯……

必须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乡村振兴者其实是“第三方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团队”。

他们虽然也是在尽力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来做乡村振兴,服务于农业;但本质上,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帮zf把乡村振兴的今年预算花掉,以期明年还有乡村振兴预算——所谓“有钱不花,明年没钱花”,出于一些周所周知的规则,这些预算必须花得合情合理、花的巧妙,花得干净可见。

但真正让萝卜关注的则是另一拨乡村振兴者——也就是所谓的“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里面,有原本的白领,原本的小老板,有的是刚出校门的学生,甚至有的干脆就是从体制里出来,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他们或许对农业并不在行,一些人甚至连水稻和韭菜都傻傻分不清楚,但这不妨碍他们基于一种朴素的热诚投身到这份有苦又累、风险又大的工作中来。

而且除了一腔热情外,这些人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他们或长于商机捕捉、或长于细节管理,或长于艺术创作与商业的结合,或长于社会资源整合;总之,在他们的大胆尝试下,各地很是出现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乡村振兴项目,其中不乏有初见成效的——对应的,这些地方的村民们家庭收入,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提升。

当然,更多的志愿者由于本身资源和能力受限,并没有直接挑起项目,而是投身于乡村的培训工作。

他们针对乡村里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可能是自媒体创作,可能是冷链服务技能,也可能是农产品/食品加工技能。

事实上,这些志愿者,才是萝卜觉得需要佩服和肯定的群体,——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要倡议县里留出部分预算给他们。

毕竟,没有谁能比他们这些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工作人员更清楚,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那些老乡们除了直接收入以外,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了。

………………

说完这些中间删除了近两千字内容的陈述,萝卜蔚然长叹一声:“这几年的工作,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些自嘲地笑了笑,萝卜把面前的茶汤一饮而尽:“当初在读书的那会,每逢我看到电视上出现这句台词,总是不以为然;但只有真正投身到了一线,才明白这句话是何等的真理!”

“因此,在我看来,模式不模式什么的,并不很重要;方向不方向什么的,同样并不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

“这些事是谁来做!”

“谁来监督!”

“谁来引导!”

“说到底,在这个世上,无论是什么事,【人】终究还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熟悉萝卜的人之一,花花同学一看到他翘屁股,就知道对方要拉什么屎,

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后,于晓华撇了撇嘴:“所以说……你今天这么有心,专门跑过来看我这位从小穿着开裆裤长大的发小,说白了还是打算让我当苦力喽!”

萝卜闻言,顿时有些尴尬,瞅了瞅对面神态慵懒的宛如猫咪的于晓华,挠了挠自己的方块脑袋,却是泱泱地说不出话来。

花花同学见状,嗤笑一声:“得了,少在那装样子了,想让我帮什么忙,直接说出来就成!”

萝卜摸了摸鼻子,讪讪一笑:“那个,花花,我听说大华投资那边今年打算与山城食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一起,逐渐涉足乡村项目的投资,同时斑鸠网那边的【暖风计划】也逐渐搞的有声有色,所以……”

猜出了对方意图的于晓华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他:“你有没有搞错!?杨铸不是你的铁哥们么?这种事你直接给他打电话说一声不就行了?以你们之间的基情,他还会说个不字?”

萝卜额头一黑——大姐,麻烦用词谨慎点好不好,你确定你知道什么叫基情么!?

轻轻咳了咳,萝卜有些牙疼地说道:“有些情况你不是很了解——大华投资那边由于刚挂牌不到一年,因此如果要涉足到乡村项目的话,人手是严重短缺的;”

“偏偏要想把乡村项目干好,除了要把投资方-管理方-村民这三方的协调工作做顺畅以外,还需要有一个能够熟练掌舵的总顾问——这个总顾问可以不直接干活,但必须要对商业运作、企业管理、农业生产、农村基层情况了如执掌才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很显然,即便没有公职的约束,对商业一窍不通的我是没法子胜任这个工作的;”

“而其余的人,别说大华投资的普通员工了,就连铸投商贸普通的中高管都很少有真正符合这个条件的——况且铸投商贸缺人情况远比外界认为的还严重,那些有能力的中高管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管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量,都不适合让人家冒着越界的职场风险跑过来当这个闲职。”

“所以呢,想来想去,就只有你最合适了!”

“你是山城食品的前ceo,山城食品本来干的就是与乡村基层紧密相关的活计,而你又从无到有地操盘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项目;故而不管是对乡村基层的了解,还是商业运作,甚至其余层面的观察上,能力完全能够胜任。”

“况且,无论是付明翰,还是斑鸠网的宋文轩,跟你的关系都很好,一些事情由你去居中沟通和协调,效果立竿见影不说,也远比我这个公职人员出面合适。”

“总之,这个人选除了你之外,我所认识的人里面,也就杨铸那个混球最合适了——可是那个混球是身家数百亿的大老板,手里面比眼前这事更重要的项目不知凡几,我总不可能让他亲自跑过来干着活吧?”

花花同学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由于种种现实情况,乡村项目,尤其是涉及到三产融合的乡村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远比正常的商业项目复杂繁琐的多,也困难的多,因此如果不想让一些人得逞的话,的确需要一个人在幕后帮衬着修正一些东西。

感受太阳逐渐西移后院子里传来的阴凉,花花同学被凉气一逼,先是小声咒骂了下春城这边“晒着太阳是夏天,躲在树荫底下是冬天”的怪异气候;闲了大半年后,骨子里好动的天性猛然被激发出来。

“成,老娘就做你这个总顾问……对了,小萝卜头,干这活有工资没?”想起自己银行卡上那马上就要见底的余额,花花同学努力撑起身子,两眼放光地盯着萝卜。

萝卜见状,连忙屁股离开座位,跑过去把花花同学扶起来,嘴里却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四个字……

“对不起,没有工资!”

——————

p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