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3章 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铸投国贸的价值了(1)(2 / 2)

加入书签

谈判中发现,对方主要的要求是杨光彩一行人必须投资建设一个双方共有的加工厂,对方负责设计、建设、运营,把铁矿石的品位从55%~59%提高到67%~69%。但怪异的是,对方构想的加工厂所需的投资是华夏类似企业的200倍以上——这个方案让杨光彩等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一开始,杨光彩以为对方要在加工厂投资建设上套取利益,但是感觉又不像,因为对方的矿太便宜了——对方是企业主,不是华夏的国企领导人,他们完全可以把矿山价格卖贵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多费周折地做一个高价的加工厂来圈钱!

同时随行的矿石专家也发现,他们的铁矿石含钛量很高……竟然有8%以上!

众所周知,钛多了炼钢会导致锅炉爆炸。

对于这个问题,对方解释说加工厂正好可以降低钛含量,使之达到冶炼的标准,而且不在当地加工,毕竟当地政府是限制初级产品出口的;而且现今运费高昂,所以他们认为建立一个加工厂,把矿石里面的杂质去掉是极其必要的。

对于这个理由,杨光彩等人并不怎么信。

不过悄悄算了一下账,发现因为项目总价格便宜,即使加工厂投资是天价,综合核算一下还是大赚的,所以就不忌人生财了,当下这事便就这么揭过去了。

见到谈判迎来开门红,双方都很高兴,尤其是杨光彩。

要知道,经过加工后铁矿的铁含量已经达到67%~69%左右了,而离岸成本却每吨不到30美金——这等同于国内所能见到的最好的铁矿了,连进口的土澳矿和巴西矿也没有这样好的品相。

………………

但很快,谈判就进入了一波三折的阶段。

要知道,华夏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华夏政府严格审核对外投资。因此杨光彩所在的企业,投资资金很难汇到国外——虽然他们到境外买矿是国家支持的投资,但他所在的公司不是国有企业,而他又没有外籍身份,因此这次的投资就必须走其他方式。

思来想去,他决定采用“贸易替代投资”这种变通方式。

对方似乎不是很在意杨光彩是用什么形式进行投资,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后,各方一致约定采用循环长期信用证——对方并不投资,而是通过反复开局信用证,并不实际去执行的形式,用新成立合资的公司在境外贷款来获得投资资金。

而且为了获得贷款,杨光彩等人还还专门抽时间与当地的银行行长进行了沟通。

没有意外,本地银行的行长很顺利地就敲定了贷款意向——由于这次的合同价特别低,到岸价也不及国内铁矿石价格的60%,加上铁矿石特别紧俏,因此银行开证没有顾虑,还巴不得你不去赎单,只要晚一天赎单银行就会把你的矿石高价卖出而狠赚一笔,还白白挣你2%的开证费。

在杨光彩想来,这样做等于此次的投资就只有开证费和开证担保,但由于有低价的铁矿,银行都会抢着开证,担保费用是非常低的,他相当于以很少的资金就做成了需要投人几十亿的投资,能够放大资金效用10倍;在资金紧张、资金为王的华夏经济社会,这是极其诱人的合作方案。

但接下来,在激烈的讨价还价的谈判中,双方的关系不再那么友好了,甚至冒起了浓浓的火药味。

这时,杨光彩等人逐步发现了他们处境的难堪——如果不答应签约,他们离开这个地方都很困难。

先不说每天高额的酒店花费;单说没有开车或开飞机来这一点,就绝对能够卡死他们;

要知道,这里可是非洲,酒店外面到处是食人兽类!

来这里的富豪们都是自带交通工具的,所以杨光彩等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从这里脱身到大城市去——在这边待了一个多星期后,增加了许多见闻的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这里不是整体治安情况良好的华夏,在对方催着签约的这当口,真要是有点什么冲突,他们人是怎么没的都说不清楚!

以“原则上同意签约,但一些细节需要再仔细斟酌一下”为借口,杨光彩找了一个合理的进城理由——杨光彩要求在签约前见见当地的律师,要听听律师的意见。

对方对于杨光彩的这个要求没有理由拒绝,毕竟这么大一个投资项目,又是那么厚一叠合约,如果连律师都不给见一眼,委实有些过份了——再说了,当地自有当地的情况在,他也不怕杨光彩等人见了律师后会生出什么变数。

就这样,杨光彩等人终于要进城了——当车子驶出酒店时,回头再看这世界一流的高尔夫酒店,杨光彩等人竟然有种脱离牢笼的感觉,再也不觉得这家酒店美丽了。

………………

为了不引起人怀疑,杨光彩进了城就立即找律师。

依照华夏使馆的介绍指引,他开始联系当地的律师,结果又是让他大吃一惊!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非洲,一个好的矿业律师每小时收费要2000美元以上,最好的律师要10000美元以上!

但没办法,这里的矿业法极其发达,在欧洲殖民时代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矿业法体系,相关法律规定有几百万页,能够装满几个房间,在这里矿业律师是最挣钱的行业!

感受了一下中外差异,杨光彩顿时觉得华夏的法制建设任重道远——尤其是华夏的矿业法,对于矿产权的规定都不够明确,眼下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就算是从国内请顶级律师来也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

要知道,法律的复杂就意味着合同可以设置陷阱的地方太多。

比如:这里的矿业法规定,开采矿石不只需要有矿山的归属权,还需要有地上的土地使用权,否则不让你开采;

还需要有地下的土地所有权,否则矿不是你的;还需要有毗邻权,必须要周边的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同意,你才能开采;还需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当地法律严格规定了采矿对于地下水等的影响要承担的责任,把矿山开采完毕,还有恢复环境的具体要求和承诺;

等等……

几乎每一条都可以成为陷阱。

而且这里实行的是案例法,很多问题是依据以往案例判定的,你光读完了法律不了解当地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判例,你一样被人家忽悠。

所以杨光彩当初准备的那几十页的合同完全不够看,也无怪对方在谈判桌上一副把他们当成菜鸟对待的模样——在国际上,一般的一个矿业合同都有几百页,相关文件成千上万页,远远不同于国内的概念。

慨叹一下自己等人对于非洲的情况有些太过夜郎自大后,杨光彩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任务和进城的初衷——对方那么容易放自己进城,让他很有些不太美妙的预感。

想了想,杨光彩把自己锁进小旅馆的房间后,立即掏出自己的手机拨了一个长途回国。

而等他把自己这边的情况和需求简单汇报了一下后,电话那头并没有说什么,直接挂断了电话。

十秒钟后,杨光彩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短信,上面是一串电话号码。

半个小时后,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华侨敲开了杨光彩的房门。

——————

PS:这几章分开发,内容由真实商业案例为模板改编而来,而且为了防止和谐,抹去了许多敏感内容,不过重点和精华都在后续章节,我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

嗯……

当然,如果读者里面有圆明园技术职业学校的锅炉工,那就直接跳过吧,毕竟这段公案你们那本名叫《观察与交流》的内部学术刊物上有记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