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1章 信息(1 / 2)

加入书签

信息金字塔是什么意思,从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来;但是这个金字塔是分为几层,以及如何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触达一些往日里并不知晓的信息,大部分却未必清楚。

简单来讲,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这个金字塔大体可以分成八层。

………………

第一层:大家都看得到的新闻。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那些业务精英和大部分经营决策者,平日里不管再忙,一天当中总会抽出至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浏览新闻,而且级别越高,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就越多——至于那些盘子稍大点的老板,更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要把新闻联播完完整整地看完一遍;

这倒不是说他们真的有多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权威媒体所发布的新闻,大约是国内信息获取成本最低的渠道了——尤其是新闻联播,那些老油条甚至能通过只言片语嗅到某些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政策变化,从而先人一步。

事实上,就算你并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多看看新闻对你也绝对是有利无害——新闻里报道的某个典型、某个案例,又或者曝光的某个现象,或许就能与你脑海里一直盘旋的某种预感相互印证,从而完成一些认知上的进化。

当然,由于新闻里面的信息都是高度浓缩过的,于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反而像是蜻蜓点水,很难辨别出这些新闻的价值;

因此,你平日里获取信息的维度一定要多元——比如平日里多逛逛新闻网站、看看补充性的消息;又比如关注一些垂直领域的大v(至少100个),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信息来源;

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你再回过头去看新闻,就很容易从那短短几秒钟的新闻中,察觉出背后一些风向的变化——因此,受宏观政策影响比较明显的农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高管,几乎是必看新闻联播的。

除此之外,政策文件解读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宏观信息获取来源,只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其余渠道的信息作为支撑,想要通过解读文件来获取具象的价值信息,无异于痴人说梦!

………………

第二层:通过专门渠道所获得的报告。

对于大部分的办公室工作者来说,这些报告估计是对日常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来源了。

事实上,找这些类型的报告并不难。

毕竟自从互联网进入千禧年开始,各种类型的“行业分析”、“行业调查”、“消费者洞察”等报告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

即便是互联网已经逐渐不愿意再“分享”的后世,诸如艾瑞咨询、数据新知、镝数据等等一系列网站,照样有数以万计的各类报告,几乎涵盖了当今社会所有的热门行业。

同样的,如果你善于使用搜索引擎,知晓如何用利用几个关键词的搭配去在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海里,搜索到最真实的信息,那么照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需求。

但是……

就如一般人和专业人士对待同一篇营销号文章的反应截然不同一样,其实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将心比心,人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行业报告,凭什么就这么一分钱不要地给你白嫖?

就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初期,有那么一群理想主义者,是真的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大众的,但过去了二十年……还有这种傻瓜?

对此,某人只能表示呵呵。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说“资本在操弄市场”,“资本在给消费者洗脑”,但殊不知,资本同样在牵着各行业从业人员的鼻子往前走——而那些看起来颇为专业的报告,就是那个鼻环!

因此,如果你是普通的办公室人员,打算写一篇糊弄上司或者客户的报告,引用引用那些报告上的数据和“洞察观点”也就罢了,但如果你是一名老板或者管理者,你胆敢真的把那些报告上的内容悉数当真,那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要知道,这种类似于TOB的信息里面,可是夹杂着不少私货呢!

………………

第三层:数据来源可以调研的报告信息。

一般来说,但凡你进入到管理层后,所有用于参考的信息都必须保持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因此这一类的信息才是他们主要的引征对象。

而这一类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五种渠道:

1、国家统计局网、工商总局、商务局、工信部门等中央权威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注意,我没说地方哦!)——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类网站上的信息绝对是相对最真实度最高的信息,至于许多人觉得某些数据有沙子,那是因为你并不懂这些数据的统计口径和背后的统计规则罢了(比如居民收入这一块,有兴趣的不妨去查查背后的规则);

2、市场调查公司通过线上和线下实际调研,所还原出来商业原貌报告。

在千禧年初期,倒是有不少提着小礼品四处访问的市场调查/问卷调查公司,但由于其中的大部分委实有些敷衍了事,最后只能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并且成功给这个行业抹上了一块短时间怎么洗也洗不掉的污点;

因此后来,这一块的工作主要转移到了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身上,而浑水报告做空瑞幸咖啡,靠的就是这种看起来极为原始的手段所收集到的信息——还是那句话,越原始的手段,往往越可信!

除了咨询公司以外,其实各地方的行政部门,诸如交警大队、工商等部门,也曾经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3、别家公司的暗桩(仅针对同行竞争对手)。

这个暗桩,有可能是自己派过去其余公司的卧底,也有可能是通过金钱手段从对方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那里拿到的消息。

虽然手段有些不齿,而且后世很少有这么做的,但90年代到千禧年的头十年,华夏市场一直是个相对混乱的狼群市场,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公司之间其实也没少发生——那会之所以对财务人员的入职要求那么苛刻,不但要求本地户口,甚至还要有数名本地人做担保才能入职,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那会,财务、技术、业务并称为三大暗桩重灾区(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蔓延到核心高管这个层次,就连一般的高层都很少成为暗桩)。

4、一些收费的公共报告。

这种报告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专门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公司,针对一些行业做出详尽报告后,当成TOB的产品广泛售卖的,一般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虽然说这些报告里面的信息并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由于这种报告描述的是“行业大盘”,而且每个细微环节都有较为真实和详尽的数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这里的“大盘”可不是你们以为的几千上万个字就完事的文章,这种报告一般是以光碟的形式存在,要是打印出来,洋洋洒洒数千页,一个成年汉子报都抱不动。

除此之外,诸如后世被人诟病不以的“知网”(1999年成立的)等专业论文网站,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渠道,要想查询技术类的前沿知识来佐证项目的可投性,这种类型的网站是很难避开的。

5、一些大型公司自己的数据库。

如果几年前,你问那些电商从业者、甚至一些咨询从业人员:“你最喜欢从哪里找数据?”

相信我,当初淘宝的“淘宝指数”、“谷歌指数”、“数据魔方”等等一系列名字,肯定榜上有名——正是因为这些平台企业的数据太好用,即便后来它们的收费颇为不低,但那些小商家依然愿意乖乖交钱。

上述的那些功能只不过是用到了企业数据库中的一部分而已,这些企业真正的数据库所承载的内容,绝对超乎你的想象,也属于绝对的商业机密,除非有行政命令,否则即便是战略合作伙伴,也绝对不可能一窥全貌!

当然,如果你愿意付钱的话,其实这些企业还是愿意提供一些细分领域的数据给你——至于费用嘛,根据你的所在的行业和具体需求而定,从几万到上千万都有。

………………

第四层:爬虫可以得到的数据。

后世的2018以后,某种名为python的爬虫架构程序一下子火了起来,网上各种各样的教程或者培训班漫天遍野都是,仿佛只要学会了爬虫软件,月入十万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事实上,爬虫软件在电商平台发展的初期,就已经被广泛运用了,绝对算得上互联网的远古生物,而且不管是搜索引擎还是电商平台,想要防止你爬数据,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在某人看来,那些把爬虫软件视做宝的人,大可不必。

只不过,当一家大型企业通过爬虫软件日复一日地收集各渠道平台的数据,并且将其整理进自己的企业数据库的时候,那些通过了层层筛选和提炼的数据,绝对称得上一件宝贝。

譬如在2015年,随着金融资本的严重过剩,某家魔都的投行想要玩一手大力出奇迹,打算收购一家具有潜力的APP,然后把它砸成小独角兽企业,于是找到了某个头部互联网企业;

这家企业也很爽快,直接把他带到了“战投部”——待过大厂的人都知道,战投部里都有一块偌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实时现实着包括各大APP软件在内的各种“种子选手”的全平台搜索热度和成长曲线,以便让战投部决定是不是需要把对方收购过来,用以规避风险。

结果呢……

一个下午不到,这家投行就爽快地交付了1000万的咨询费,然后拿着一个移动硬盘回去了;于是一年半之后,市场上真的多了一个小明星级别的APP——由此可见,这些企业内部数据库的威力。

其实不只是互联网企业,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甚至物流快递公司和大型外贸公司,企业里面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数据库,只要你懂行,这些数据绝对值得你掏钱去购买(当然,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愿意卖这种数据,而且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难通过这种渠道购买数据,)!

事实上,杜峰的大部分信息就是从铸投商贸内部的数据库里面所获得的——白冬冬之所以被他惊到,说白了就是因为没见识过铸投商贸内部数据库的庞大,外加她尚未转正,没有资格进入后台罢了,要是等她转正并获得相应的权限了,自然就不会那么大惊小怪了。

………………

第五层:高端专家访谈。

虽然进入千禧年之后,“专家”一词逐渐褪去了其应有的光辉,并慢慢成了一个类似于过街老鼠般的名词;

但实际上,真正的专家并不是大众所想象的那样,华夏也并不缺真正的专家——只不过由于大部分真正的专家都是埋头做研究,属于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份子,因此寻常人对他们并不了解。

但是,专家也分“普通”和“高级”两种——尤其是商科领域。

前者可能专长于某个细分领域,比如营销、比如股权架构、比如组织管理、比如供应链管理;但后者往往是对某个行业有着全盘性的深刻认知——两者的视角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程度也大不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专家”,并不全指大众认知中的“经济学专家”,更多的其实是那些企业的高管和负责人——如果这些人肯跟你认真交流一番的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信息的价值,可见一斑。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许多人可能存在着一个误区,觉得这些人不会愿意随意与人沟通,也不会愿意把那些宝贵的经验和信息传授给别人。

事实上,如果涉及到商业机密,这些人自然不会口无遮拦,但如果是行业里面那些其实算不上什么秘密,但外行人却很难知晓的信息,其实他们是很乐意跟人交流的——越是层次高的人,越明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当然,交流的前提,一是人家要有空,二是双方得有个合适的交流切入点,三是你得是那个值得交流的人,没人愿意强忍着不适向下兼容(有兴趣的话,不妨就某个类型的话题深入研究且形成逻辑自洽后,找自己的老板或者上级在午休时间找个由头试一试,届时甚至不妨在某个小细节各执一词,如果聊的愉快的话,同学们可能会收到意外之喜哦!)

而在这一块,大华投资可谓是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其余的人或许需要通过混圈层、精心设计偶遇、攀交情或者熟人引荐等一些手段去获得相应的信息,但大华投资的人却压根底不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