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01)-(502)巴拿马运河(2 / 2)

加入书签

海洋浩瀚无边,脾气也是变幻无穷。安静的时候,像是耄耋老人,风停浪静,心如止水。

有时像是刚刚怀春的纯情少女,微起波澜,一波接一波的涌。

有时又像喝醉酒的壮汉,暴怒惊人。掀起十几层楼高的巨浪不停地砸向船头,甲板,驾驶台。

甚至一个浪头从船头掀起,一路飞跃二百多米整艘货轮,然后狠狠地砸在船尾,像极了气急败坏的暴徒。

记得最厉害的一次是1990年的感恩节,又一次从美国东海岸经过巴拿马运河,横渡太平洋,快到日本海了,距日本海岸也就两天的航程。

遇到了台风,六十岁了,快要退休的英国老船长,平时上驾驶台就是走马观花,喝杯咖啡就下来。

但那次,船长也紧张到在驾驶室待了两天两夜,直至台风过去才疲惫地走下来。能看出当时形势的紧张和严峻。

我那时刚满18,血气方刚,正是啥也不怕的年龄。也不晕船,在船上晃来晃去的生活很令我兴奋。厨房都没办法做饭了,基本吃罐头和提前做好的感恩节火鸡沙拉。

船上的东西都会有固定的,预防大浪来时,到处乱滚,打破,损坏,伤到人。

记得我们那艘船是260多米长,近8万吨。航速一般13、4节,一节一海里,1.852公里。跑一小时差不多25公里。

管事跟我们讲,他听大副说,我们的船对着浪头全速前进那两天两夜也没开出去多远。大副是个经验丰富的英国老海员,海上经历丰富。

管事也是电报员,海上经历也很丰富,告诉我们,货轮在海上遇到大风浪只能船头顶着浪头过来的方向开,就像顶牛一样。

如果不顶着浪开,不管多大的船也会被一轮又一轮的浪头掀翻,打断。再大的船在波涛汹涌,暴怒的大洋面前都像一片微不足道的落叶,不值一提。

所以,有过两年海上大风大浪和岁月的洗礼,造就了我此生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勇敢面对的强大内心。

恶疫横行世界,凶险四伏。但宅家期间,心态平静,温馨日子。孩子妈每日三餐花样百出,尽心尽力。我辅导孩子预习新课,每日进步。

回想起当年随船跑世界那段经历,更是感慨万千。

所以有过在大洋上劈波斩浪的经历后,现在不过做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的,都吓不倒我。

我都会鼓足勇气,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跨过荆棘坎坷,迎来新一天的曙光。

困难总是暂时的,我们依旧要阳光地活着。

在美国大西洋岸的Savannah港靠港期间,也跟二厨下地去看了看。这次是去了当地一家海员俱乐部。

因为我本身以前在海员俱乐部工作过,所以也想去看看美国的海员俱乐部是什么样子。

靠港后,会有俱乐部的人上来送小卡片,上面写明了海员俱乐部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卡片背面还会很细心地印上一个简易的地图,标注好海员俱乐部在哪条街上,也标注了我们所停泊的港口,这样,就很清晰地看到了离我们港口有多远。

我和天津的服务生小张都是分头下地的,这样可以不耽误工作,我下地时,我负责的机舱部高级船员的下午茶和餐食服务都由他帮我干了。

而小张下地时,他负责的甲板部高级船员也是由我替他服务。

二厨都是提前把饭做好,放在灶上,也都教会了水手长如何启动开关,到了饭点,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这样,我跟二厨下地时间会宽裕一些,不需要那么着急地往回赶。

因为在国外,一般码头离市区都会有一段距离,港口很少有在市区的。

我和二厨拿着卡片,路上打听了两个美国人,都很友好地给我指点了方向,帮助我们顺利地到达了海员俱乐部。

我们进去的时候,里面的人很友好地跟我打招呼,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美国大妈。

还有一帮菲律宾船员和几个南朝鲜船员已经在里边玩了。

这个海员俱乐部不大,离我们烟海的海员俱乐部规模差得太远了。

也就几百平米,几间房子区分开了功能区。有阅读室,各种书籍画报,不过基本都是英文的。

还有娱乐室,里面有台球桌,小的那种。离烟海的那个大台球桌差远了。

对,还有个乒乓球台,然后还有两个用手转着桌子上的杆子击打小球的足球游戏。

一个杆子上带着三个小木头人,转动杆子互相击球进攻或是防守。那时没见过,跟二厨玩了会,还挺好玩的。

再就是一个小型的酒吧,里边有酒水饮料。可乐是免费的。还有免费的小茶点。

放着好听的美国乡村音乐,我和二厨玩了会儿,就坐下喝着可乐,听着音乐,开始感慨人生了。

纷纷表示,这次出国跑船是睿智的决定,尤其二厨,要说刚上船时还有些无奈的感觉的话。现在就是相当地佩服他自己的选择了。

还说,这次跑一年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如果同意的话,还想再跑一年。

看样,跑船有毒,跑船可以让人成瘾。

期间,会有热情的美国大妈过来同我们攀谈,询问我们从哪里来的。当我们说是来自中国的时候,她会做出惊讶的表情。好像难以置信的样子。

我也理解,毕竟那个年代,我们国门刚开,出去的人还不多,加上六七十年代之前跟世界有些隔离。了解我们的不多。

所以美国大妈会有些惊讶。但一看我和二厨都挺友好,而且二厨尽管不会说英语,但也是满嘴“ok,howareyou”的,满脸带笑不停地唠叨着,也就露出了笑容。也愿意跟我们多交流了。

太平洋足够大,会给我们足够大的各自发展空间,但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也阻碍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70后的青葱岁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