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9章 朝廷救还是不救(2 / 2)

加入书签

可以说,来到辽东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而此时宁远城中实际的主人,吴三桂便是一个妥妥的外地人。

早在吴襄之父时期,吴家便已经来到了辽东,一直到跟辽西祖家结为姻亲的时候,吴家才开始真正走上的发迹的道路。

祖氏世居辽东,是宁远卫世将,到祖大寿时,已历五世,皆以军功发家。

特别是到了祖大寿这一代,祖氏满门皆官。他的兄弟祖大乐、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泽远、泽沛、泽盛、泽法、泽润、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以及锦州诸城。

可以说在辽东这一片土地,祖家才是真正的土皇帝,他们都在当地为官,更助长了这个大地主大官僚军阀的权势。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至崇祯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而吴家以祖氏家族为后援,也得到祖大寿的庇护和扶持,借助祖氏的力量,吴襄官运亨通,在崇祯四年时便已经成为了锦州总兵,不仅如此,而且吴氏的人能当官的纷纷登上仕宦之途。

三桂的哥哥吴三凤也是祖大寿的部将,驻守大凌河。姨夫裴国珍同为大凌河的军官,都在祖大寿的指挥之下。

当然,这一切从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便发生了变化,祖家上下全部投降,除了祖大寿后来诈降归锦州之后,其余的像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人,包括吴三凤以及裴国珍也都投降了清廷。

大凌河之战的结束,代表着关宁集团已经拥有了第二条道路,那就是选择降清。

特别是随着松锦之战后,祖大寿的降清更是赤裸裸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松锦之战后,祖大寿率部向锦州城投降。按明律,他们的亲属都要受到牵连,但吴襄父子却是个例外,没受到任何责难。参加此役的吴三桂,战斗刚开始,就同总兵王朴等率部逃跑,以致明军全军覆没。

事后,崇祯下令将王朴处死,仅给三桂降级处分。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一点,祖、吴两族在辽西势力雄厚,盘根错节,朝廷不敢触动毫毛,惟恐惩治一人,将激成大乱,会逼使他们拱手降清。

眼下东虏再次征明,首当其冲需要做出选择的,便是此时城中的吴三桂。

一方面的清廷的全力拉拢,另一方面则是明廷的全力纵容,吴三桂在两方看似如鱼得水,可是却也别无选择。

对于吴三桂而言,他最想要的绝不是大清的王,也不是大明的侯,而是辽西这一片沃土,能够始终掌控在他吴三桂的手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吴三桂在面对朝廷的催促时,再一次陷入了犹豫之中。

这个朝廷,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