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章 三更合一(1 / 2)

加入书签

这传教士自称是俄国人, 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

知府分辨不出这人说的是不是俄语,当地也没有会俄语的人,就只好写密折请康熙来决定如何处置。

康熙就让他把这传教士和侍从一起押送到京城来, 自己倒想看看究竟谁那么大胆。

大清的传教士都是欧洲的居多, 只因那边要更富裕,跟着海商过来, 或者自己有船队过来都比较方便。

俄国的传教士少一些, 却不是没有。

京城就有几个俄国的传教士, 听闻此事就立刻向康熙喊冤, 说他们俄国传教士绝不会做这种事!

而且从俄国过来,传教士基本上都是走的陆路。

之前因为边境不太安全, 俄国传教士都是结伴过来, 没谁敢单独走, 不然别说钱财被抢, 还得丢命。

所以这人只带着侍从, 单独跑去北边说是俄国传教士, 骗鬼呢!

他怎么过来的,就带着一个侍从如何穿越边境?

而且俄国传教士就那么几个, 彼此都是认识的, 怎么谁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他们强烈要求这传教士押解上京后,就要跟这人当面对质, 揭开这人的真面目!

京城的俄国传教士群情激奋,顾凝宸听说后都要怀疑是不是有人假扮传教士, 才让他们如此愤怒了。

康熙倒是好整以暇,看着京城这几个俄国的传教士上蹿下跳的, 她不由好奇道:“皇上, 这传教士难道真的是假的?”

闻言, 康熙就好笑道:“不管真假,这时候他就必须是假的。”

顾凝宸眨眨眼也笑了:“确实如此,要是真的,那被当场抓住,人证物证都在,怎么都逃不了,就只能在身份上做文章了。”

只要证明这人不是俄国的传教士,俄国就能彻底脱开干系了!

她看着康熙嘴角的笑容,总感觉这人要暗搓搓搞事!

康熙见顾凝宸盯着自己,不由摸了摸她的脸颊笑着道:“看朕做什么,这是猜到朕要做什么了?”

她听后就笑道:“想来皇上没那么容易放过俄国,这次怎么都要给他们找一点麻烦?”

康熙慢条斯理道:“如今咱们跟俄国也算是同盟了,毕竟他们那边的羊毛还等着卖给咱们这边。”

俄国如今养羊的规模非常庞大,羊毛基本上就是在五月前后开始收。

这时候天气不冷,去掉毛的羊也就不会冻着。

不然换了冬天去剪毛,就俄国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那些羊就别想活了。

顾凝宸听着就了然道:“出了这样的事,俄国就该给点赔偿,是不是该把羊毛的价格再压低一点?”

康熙握着她的手道:“知我者,凝宸也。”

不管这传教士是真是假,他亲口承认是俄国人,那么俄国就该负起责任来。

其他人怎么跟这人对质,康熙可不管。

反正他只听这人的证词,然后找俄国来负责。

回头俄国要自证清白,那就去找这传教士背后究竟是谁在指使,又真正是哪国的人。

康熙没耐心慢慢等,就让俄国去苦恼好了!。

而且这人如果是假的,敢伪装成俄国人,那么其他身份证明该是弄得好好的,绝不会露出任何破绽来。

果然人押送到京城,这传教士身上带的证明都是真的,一口地道的俄语,就连几个俄国传教士都互相看着对方,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少记了谁。

这人很可能真的就是俄国的传教士,他们之前说彼此都认识,也就是夸张的说法。

毕竟俄国那么大,各地的传教士也是就近结伴,总不能跟大老远的人结伴,绕不知道多少路。

他们几个都开始怀疑自己了,康熙就更有理由认定这人就是俄国传教士,派使者去俄国跟沙皇谈判。

年轻的沙皇简直要气死了,他感觉每次碰上康熙就没好事。

这次也不例外,他特地下令让人查了这个传教士的身份,确实有这么个人,相貌特征也很相似,该是没被人调换。

但是沙皇不记得自己曾经下令让人去偷过棉籽,毕竟就俄国这个地方,耕种的时间太有限,哪怕偷到了来这边种棉花,也就只能种一季。

他们的耕地面积还不大,种一茬撑死就那么一点,总不能挤兑了其他粮食的耕种地方。

大费周章偷过来,种不了多少,这不是扯淡吗?

沙皇就不就相信康熙想不到这个,他就是故意认定这传教士是俄国人。

毕竟俄国这边都无法反驳,沙皇气得砸了一整套玻璃茶具,侍从们看着都心疼了,也只好去打扫碎片,免得不小心弄伤了沙皇。

使者再三要沙皇给个说法,他能有什么说法,这传教士肯定是假的!

偏偏俄国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人是假的,就只能捏着鼻子暂时背下这个黑锅。

沙皇从来不是吃亏的人,他想想都知道,如果成功偷走棉籽回去种植,也得有种植的地方。

而且对方肯定对棉布的需求很大,两个条件加在一起,筛选出来的国家就不多了。

比如扶桑国对棉布的需求是日益增加,几乎是每个月买一整个船队的棉布。

但是扶桑国种植的地方比俄国还不如,他们耕种面积更少,纺织技术也不成熟,哪怕种了自己也织不出来,还不如直接买。

欧洲几个国家对棉布的购买量也非常庞大,其中几个地方的耕种面积也不大,就那么几个面积大的。

只要沙皇派人仔细调查一番,就能更加缩小范围,找到幕后黑手。

但是这个时候却是俄国理亏,沙皇又不能跟康熙直接翻脸,就只能做出赔偿。

反正给的这份赔偿,转头找到幕后黑手,沙皇就能让对方加倍还回来!

好在大清的使者提出的要求也不过分,就是压低一点羊毛的价格。

压得也不是很过分,只是之前给的很高,如今压到一般的水平而已。

沙皇想了想,其他人也不反对,这事就拍板了。

他原本还担心大清因为地动的关系,国库空虚,就会借着这次的事彻底把契约撕毁,那俄国就损失惨重了,羊毛都要砸在自己手里。

好在康熙还算厚道,只是压低了一点价钱,没有提出直接减少收购的羊毛量,更没有直接不要。

沙皇摸着自己的小下巴,忍不住微微皱眉,难道就跟那些贵族说的那样,康熙真是个大善人不成?

他可不觉得,跟自己一样年纪轻轻登基,又能坐稳皇位多年的帝王,就真的会是大善人那么傻了。

不管如何,康熙也没打算跟自己撕破脸,这就很足够了。

而且康熙还十分慷慨,沙皇这边答应了条件,他就把这个传教士和侍从一并转送过来了。

沙皇担心又跟上回那样,人到手没问几句就死了,这次是先派了医师把人里外都查了一遍,身体没问题,还把衣服通通换掉,免得藏了什么不该藏的东西。

然后把两人放在一个谁都不知道的地方,派了心腹来看守和审问。

把两人分开来审问,那个传教士嘴硬,但是侍从年纪轻,就要容易撬开嘴巴了。

果不其然,很快这侍从就受不住开口了,坦白是荷兰指使的。

因为弯岛被康熙彻底收复,荷兰失去了这个殖-地,也失去了不少借着郑氏海盗得来的利益,于是打算报复回来。

这传教士的父亲确实是俄国人,母亲却是荷兰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在俄国,所以一口俄语毫无破绽。

荷兰许了极大的好处,这传教士才会铤而走险到大清来偷棉籽。

荷兰的耕种面积更小了,根本不可能种棉花,它却可以转手高价卖给欧洲其他地方,赚个盆满钵满,还顺道破坏了大清这个棉布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尤其大清刚经历了大地动不到一年,到处赈灾,真是国库最空的时候。

这不就是趁着他病,要他命了吗?

其他地方大面积种下棉花,然后纺织出棉布来,这就跟大清抢了不少生意了。

像英吉利和法兰西的纺织技术比欧洲其他地方都要好,还不断在改善,如果能偷到大清的纺织机器图纸,自己制造机器天价卖给英吉利和法兰西,荷兰也就赚翻了。

沙皇看过口供后,感觉这荷兰想得是挺美的。他转头暗搓搓派了使者过来,把侍从的口供誊抄了一份给康熙。

康熙收到口供之后有些意外地挑眉,他确实猜到俄国的耕地不多,最近又因为互市的关系,跟大清的关系不错,没必要撕破脸,更没必要做这种事。

不过他自己调查就太麻烦了,还不如交给沙皇来,又能趁机压低羊毛的价钱,简直是一石二鸟。

果不其然,沙皇的手段还是很不错,转眼就从传教士的侍从那边撬开了他的嘴巴,供出了幕后黑手来。

居然是荷兰,有点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国家之前是海上帝王,如今已经渐渐年迈,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因为失去弯岛,还恨起了康熙,他们才会暗地里做这样的事。

还别说,真的被传教士偷走棉籽,然后到处卖,回头很多地方都种上了,又能纺织出棉布,对这边的棉布买卖的冲击确实很大,甚至能抢走一半以上的生意。

想想如今的主顾,除了扶桑国这个耕种面积小的地方,以及俄国这个耕种时间不长的国家,欧洲不少国家都适合种。

英吉利早早察觉到科技的好处,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纺织业比其他国家要更加先进一些。

法兰西也跟进了,毕竟看这棉布的销量,谁能不心动呢?

他们的纺织技术如今还不如顾凝宸提早弄出的纺织机厉害,却也比其他国家要先进,加大投入后,就能抢走不少生意,不必只跟大清做这个买卖。

荷兰这一招如果成功的话,真是损人又利己!

康熙接连下令,让当地有棉花田的地方都要加派人手来巡逻,防止有人偷走棉籽,然后用种子偷种。

他还让各地派小吏在城门口跟百姓说利害,百姓很多不识字,小吏就一遍遍解释,也让百姓知道这其中的严重性。

小吏刚开始是从头说,说得口干舌燥,百姓还是一脸懵懂。

最后他就索性精简再精简,简单粗暴说:如果棉籽被偷了,他们棉花卖的价格就低了,家里有人去工坊做棉布,工钱也要跟着少了!

百姓一个个立刻明白,大道理不懂,但是要动到他们进口袋里的银钱,这就绝对不行!

都不用差役来巡逻,百姓们自发组了队伍,白天让老人或者妇孺来回巡视,防止陌生人靠近棉花田,晚上就换成差役或者精壮男子来巡逻。

这样一来,各地的棉花田被防了个彻底,其他想要动手脚的都无处下手,只能不了了之。

纺织工坊也是被重视的地方,附近来回巡逻的差役也更多了,又大门紧闭,里面的人不能随意出来,也要警惕外边的陌生面孔。

织工和家里人更怕丢了这份好差事,大多没什么事就不回家,家里人都挺支持的。

一时风声鹤唳,还真抓到了不少偷偷摸摸想要靠近棉花田和纺织工坊的人,都被一网打尽。

顾凝宸感慨果然人多力量大,光靠差役盯着的话,人手不够是一回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日夜不停巡逻,换做谁都撑不住,很容易因为疲倦而放松警惕。

但是全民警惕,那就不一样了。

内外都有百姓盯着,村里人对自己人都很熟悉,陌生面孔一眼就能发现,比差役要好使得多了。

军-民合作,果然能事半功倍。

这边全民热火朝天抓偷棉花贼,那边沙皇也出手整治荷兰这个幕后黑手。

顾凝宸还以为沙皇这个战斗民族的人脾气不太好,还可能是个暴脾气,直接就带人打过去算账。

哪里知道,年纪不大的沙皇也学会了借刀杀人。

他跟荷兰透露消息,说查到线索是英吉利派人做的,嫁祸给荷兰。

他转头跟英吉利那边隐晦透露,说查到线索是荷兰派人做的,打算嫁祸给英吉利。

荷兰人心虚,知道是自己做的,但是沙皇居然查到英吉利去了,当然要把这个黑锅甩给英吉利。

英吉利压根没做,一听自己竟然要背锅当然不乐意,立刻反过来指责荷兰。

荷兰做了但是不认,英吉利没做自然也不认,两边疯狂输出,加上新仇旧恨,就忍不住真的打了起来。

之前荷兰是老大,但是英吉利后来居上,慢慢抢了他老大的位置,荷兰早就看英吉利不爽了。

英吉利后来居上的路上,荷兰使了不知道多少绊子,他们忍了又忍,这下自己终于强大起来,索性有了导火线就不忍了!

他们还出动水师来互殴,彼此都想确认谁才是真正的海上霸主!

两边打出火气来,还要周边国家跟着站队,究竟支持哪一边!

支持就要给出诚意,然后加入进来!

欧洲各国彼此之间都是姻亲,这打起来的话,很可能就打了哪个亲戚,简直头都大了。

但是支持的话,支持三姑还是四叔,这又是个死亡问题。

可是人有眼睛,炮火没有,偶尔不留神就掉到中间哪个国家的领土里面。

那国家的人也火了,转头去找罪魁祸首,转头就加入对面,然后跟着打起来。

沙皇和康熙隔岸观火,看了一场大热闹。

顾凝宸感慨俄国这小沙皇也开始学坏了,一肚子坏水,把欧洲如今弄得乌烟瘴气的。

康熙还让王谈清理了一下库房,把一些太旧的火木仓收拾干净,转头去问英吉利:要买木仓吗?

英吉利当然想买,还想买新式那种,康熙当然不乐意。

旧的可以,新式的免谈。

英吉利一看旧的也行,收拾得挺好,还能用,而且价钱又公道并不贵,大手一挥全都买下了。

他们看大清士兵身上的棉甲也眼馋,这一场仗不知道要打多久,要是打到冬天去就冷了。

如今穿着金属盔甲又笨重又难受,也不方便,如果换成轻便的棉甲,隔得远也能挡住大部分的弹药,重要还便宜!

康熙犹豫了一段时间,英吉利就下了棉布的订单,一再加码上去,把明年的棉布都订了,还提前给了一大半的定金。

于是康熙就同意匀出一部分棉甲卖给英吉利,让他们的士兵能够轻装上阵。

比起新式武器,棉甲倒不是什么厉害的东西,就是轻便,冬天穿着也暖和而已。

因为棉布增产的缘故,棉甲的产量也十分惊人,匀出一部分来卖也是可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