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0 章(1 / 1)

加入书签

讲完了五胡乱华以后,苏扶南突然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闲来没事,她又摆弄起手机,她发现总会有一些人问她奇奇怪怪的东西,虽然作为历史区的up,总能接到一些历史爱好者询问她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日子,她也能发现明显的异常。</br></br> 这些问题里,大多数与历史无关,反倒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甚至有人为了这些问题给她高额的打赏。莫名其妙地她突然想到了一个月之前那个诈骗电话,假如她的视频真的被投放在了古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br></br> 假如秦始皇得到了秦朝二世而亡,假如王莽知道了天命之子刘秀,假如她讲二国的全部几场重大战役都说与所有二国人物……那么历史会不会真的因为她而改变?或许就真的有那么一个世界,不,或许是很多个平行世界,历史,因为他的资源在于发生了改变并且弥补了曾经存在的遗憾。</br></br> 苏扶南正沉思着,碰巧这个时候家里的小橘猫跑到她的腿边蹭了两下,发出两声:“喵喵。”的叫声。</br></br> 她顺势将小猫抱在怀里,安抚的摸了的几下他的后背,柔顺问道:“是饿了吗?我去给你开罐罐。好奇怪呀,似乎自从你来到了这个家,我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怪事,也不知道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br></br> 系统:……怎么回事?好像确实有点心虚。</br></br> 苏扶南摇了摇头,自嘲的笑了两声,这怎么可能呢,现代汉语和古音完全不同,所以古人根本看不懂她说的什么,终究不会是她的幻想罢了。</br></br> 她还是好好的想一想新一期视频的题材,毕竟她现在可是有猫要养的人。顺序下来,魏晋南北朝后便是隋唐。哦,要到大唐了。那就讲讲盛唐在歌舞中覆灭的安史之乱吧。</br></br> 可是虽然知道自己刚才那一幕的想象荒唐,苏扶南却还是开始期盼,万一能成真呢?</br></br> 万一呢?</br></br> *</br></br> 二月二日,上巳节。天街小雨润如酥,早已过了立春,百花争奇斗艳。</br></br> 而这又有尤其是牡丹盛开的最好时间,李唐尤尚牡丹,从禁宫到官署,再到寻常富户之家。姚黄魏紫、秋菊豆绿,其色万千,层层叠叠的花瓣掩映着长安城内的红墙高阁,兽头瓦当,是这个才兴起近十年的帝国顿时散发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br></br> 上巳,又称为元巳,自周代以来便有。在三月上旬,河水之旁举行避灾祈福仪式的传统。讲究的是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而到天然的河水之上戏水游玩,以洗涤祓禊身上的污秽从而拔除阴晦。</br></br> 自汉魏以来,更是发展起郊游踏青,流觞曲水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如今天下初定,万世太平。天子自然与民同乐,赐宴于曲江亭,使百官受赏依次赴宴于席上,就连普通的平头百姓也可以来到次游玩,可谓是长安盛景。</br></br> 这样的好日子,李世民难得来了兴致,烟雨百官玩起了流觞曲水。</br></br> 所谓的流觞曲水便是指众人依着所坐席位的次序坐在流动的清泉活水旁边,将酒杯放入清流中</br></br> ,任由水流推动,最后酒杯停到哪个人身旁,此人便要饮酒作诗。</br></br> 这确实是极其风雅的游戏。文臣们跃跃欲试,期待着自己能在天子的跟前崭露头角,然而宴席还未开始,天幕骤然一变。</br></br> 风云翻涌,原本刚刚下完了一场雨的澄澈天幕又凭空浮现起层层叠叠的云霞,紧接着是呼啸的风席卷而来。</br></br> 难道这样的好日子?终究要被破坏了吗?</br></br> 大好的日子,却要被凭空而来的风雨所冲破。宴席之下的君臣无不觉得扫兴,可却是无可奈何。</br></br> “陛下,黑云遮天,恐有大雨。请陛下珍重龙体,且先行回宫吧。”禁军首领上前与李世民禀告当前的状况,紧接着数位大臣也起身附和。</br></br> “是啊,陛下,宴饮之乐只不过是闲适时的意趣罢了,既然今日恰逢有雨,就请陛下起驾回宫,保全身体才是重要的呀。”</br></br> “陛下也不必担忧,元巳日有雨或许正是说明我大唐的灾年已经过去,今年必是一个丰年。这是上天降下昭示,保佑我大唐明君贤臣。”</br></br> 既然没法在作诗上发挥,那么好歹也趁此时候到天子面前混个脸熟。</br></br> 然而,在众人没有察觉的地方。</br></br> “咳咳,咳。”杜如晦重重的咳嗽了两声,用帕子擦拭唇角,却发现已经咳出了血迹来。前两年圣上初登大宝,又遭遇旱灾蝗灾,他自然是多有劳顿,也受凉落下了病根。</br></br> 自转年以来,他的身体就不算太好,其实那段忙的时间还算好,有一个念头撑着,怎么也不敢倒下了。结果这一闲下来,他硬撑着处理完了手头上的事物,就觉得他自己要一病不起了。</br></br> 正准备上巳的宴席过后,就像天子请旨辞官回家养病。</br></br> 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淡淡的抬眼看了一下天幕,忽然觉得有一点无能为力。</br></br> 看来,他最后也不能如愿了。陛下是极度重情重义的人,倘若他就这样离去了……杜如晦不感觉再深想下去。</br></br> 然而就在此时,无数的霞光突然从云层间迸发开来,隐隐有悠扬的乐声从其中缓缓演奏起来。细细听曲竟然是熟悉的音调。</br></br> “诶,是天幕!是天幕又一次显现了!”</br></br> 不知是谁第一个反应过来,紧接着群臣都明白了,这并不是什么风雨大作,而是天幕再一次降下。</br></br> 长孙无忌顿时笑了起来,上前启奏李世民说道:“陛下是否发现了,这天幕现在奏的乐曲是唐乐,看来天幕之人这次是要说我大唐的事情。”</br></br> 是的,曲调雄浑悠扬,颇有一番盛大隆重之感,是标准的唐乐。但不知是什么乐器演奏而成更富有节奏感,声音也更加的悦耳。很快过了前调,在场的众人细细听曲,唱词竟然是:</br></br> “受律辞元首,将相讨叛贼。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br></br> ……</br></br>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br></br> “这是,这是《秦王破阵乐》!”</br></br> 这样的曲调,这样的唱词,在场不</br></br> 会有人认错。昔年,</br></br> 当今的天子还是秦王的时候,</br></br> 李世民曾经御驾亲征击败叛军刘武周。于是当时的将士为了庆祝这场胜利,便将军歌填入新词,为秦王李世民歌颂功德。</br></br> 玄武门兵变,改元贞观后。由于李世民非常怀念当年与功臣良将们相处的岁月,特意要求把这首曲子记录为宫廷乐曲,因此在场的大臣都不会陌生。</br></br> 熟悉的曲调和唱词就这样响起,搭配上天幕出现的雄浑巍峨的山川大河,就是一个无比壮阔的大唐气象,这样的场面令李世民一时之间不由得湿润了眼眶。</br></br> 好像回到了当年,黑云压城,金戈铁马。在帝王的位置上坐久了,他也纪念起那段和将士们并肩作战的生活。在那里,他受到帝王,不是因为他是一位帝王,是因为他本身就受到爱戴。</br></br> 立刻有人上前歌功颂德,说道:“陛下,这是吉兆啊。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那天幕知人竞竟然知道我大唐的乐曲,想来是陛下的功德,感动了上天,由此上天才得以降瑞……”</br></br> 可惜他的话都没说完,就被长孙无忌再一次打断了。长孙无忌可并不是这么认为,每一次天幕降价,可从来都没有歌功颂德的时候,恐怕这一次也是昭示着乱世将近。</br></br> 这次涉及到大唐,恐怕也是上天给予的唐朝国祚的预示啊。</br></br> “陛下,臣以为既然天目如今所说的是我大唐之事,那么陛下就应该记录下来,若今后有灾,也好提前预知规避,为大唐后世子民也算谋划福祉。”</br></br> 到底是相伴多年的君臣,两个人相互对视一眼,李世民便读懂了他眼中的含义,立刻颔首传下命令。</br></br> 本就是宫廷的宴席,丹青画师,作诗所用的纸笔每样俱全,倒是不担心会遗漏什么。</br></br> 只是很快雄浑壮阔的音调开始变成了婉转灵动的异域乐曲,甚至有几分甜美糜烂之感。背后所配的山河大船也在,不经时变成了宫阙万间。</br></br> 金箔作殿,锦绣铺地。宫娥头上的翠钿,美人身上的胭脂。当繁华到达了极点,就会有几分隐隐颓败的迹象。</br></br> 李世民心中有所触动,心中想着恐怕天命之人就要介绍这亡国之兆吧。太过于奢靡无论放在哪个时代这不是个好兆头啊。</br></br> 果然下一刻熟悉的开场白接踵而来。</br></br> 【大家好,今天扶南要讲的乱世系列主题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br></br> 大唐,由盛转衰,节点?</br></br> 尽管是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预期,但是真看到天幕上讲述起这段,还是不由得让人恼怒头疼了起来。</br></br> 短短的几个字却让在场的众人惊骇得几乎屏住呼吸。</br></br> 李世民原本放松的情绪瞬间紧绷起来,难道大唐要亡了吗?天幕所说的安史之乱到底会发生在哪一位帝王头上?</br></br> 【相比于我们上期说的晋朝,唐朝似乎知名度更大,哪怕是在不了解历史的人群之中,也肯定能知道唐朝,毕竟大唐的诗歌繁荣,给我们中小学背诵课本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幕,也是童年一大噩梦。哈哈哈,好</br></br> 了不开玩笑,让我们来讲一下安史之乱。】</br></br> 【首先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明皇李隆基的时候,李隆基那也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帝王吧。】</br></br> 苏扶南打定了主意,要介绍起这段历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李隆基这个人,作为大唐至高的上位者,它的一举一动才是影响国运的关键。</br></br> 不管是他上未政斗的传奇经历,前期的励精图治,还是他后期的昏庸无能,亦或是他这个人带身上有明显的帝王特质,都是大有可讲的。</br></br> 李世民的心中更是打鼓,唐明皇,这是谥号?</br></br> 如果按照这样来说的话,照临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这应该是治国理政之贤君,若是他引来如此重的亡国危难,为何还会有如此之谥号呢?</br></br> 始皇帝嬴政听到这一幕也突然心有所感,说道:“哦?争议性很大的帝王?”</br></br> 千年万年之后,他会不会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帝王,是在后世的功德簿上会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众人会感慨秦的苛政。</br></br> 是的,他并非是什么也不知道,所谓诸子百家,自他还是公子政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的仁政爱民他自然也懂得。只是,秦能统一六国,需要的是法家,整数全国的力量养战,方能统一六国。</br></br> 又或者,等到他日以后扶苏上位,让付出再进行决断吧。</br></br> 他因此也推崇法家的理念,不过现在秦亦然统一六国,他是否也需要更变秦法,这一直是他所考量的事情。</br></br> 赵恒食指轻轻叩击桌面,抬起头来仰望天幕,然而他眼眸中的情绪晦暗不明。一方面他有一些不屑,而另一方面他却是倾慕。</br></br> “这李唐家的帝王啊,可是有两位都封禅泰山,这玄宗年轻之时也算得是意气风发,谁能想到晚年如此昏庸,险些酿成亡国之祸。”</br></br> 可即便如此,他也封禅泰山过啊!那是自二皇五帝以来,普天之下的君主没有不叹服的大业。可惜宋太祖因为没能收复北方。而一直觉得自己的功绩不足以封禅泰山。</br></br> “也不知道朕有生之年,能否造就如此功业。”想到这里赵恒的眼眸再一次憧憬了起来,“只是,为何天幕称呼他为唐明皇呢?这似乎不是一个常有的称呼。”</br></br> 而另一边,宝元元年。</br></br> 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刚刚走出了会试的考场,在这个人生起伏的节点,他就突然感觉到心中一阵的畅快。读书学史,为的不就是当日吗?</br></br> 天幕降临,正好可以观摩古今异事,增长见识。</br></br> 此时还未在幻海臣服边缘的司马光,空有一腔热血,却不知道前路要面对什么。但是在当下他只知道这一刻他心境通泰,无比豁达。</br></br> 【说起来李隆基的谥号全称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个谥号很长,所以在他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世喜欢用庙号玄宗来称呼他,直到后来,清朝康熙皇帝讳玄烨,为了避讳,所以才改用唐明皇这个称呼。】</br></br> 【扶南解释一下,虽然这段里主要是讲安</br></br> 史之乱,</br></br> ?,</br></br> 可能会使大家更了解这个人物,以及他在安史之乱里坐下的种种抉择。】</br></br>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并不是一个坏的谥号。也确实,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初,他也曾历经图治,开创了唐朝历史上顶峰的盛世开元盛世,那个时候政治清明,国家富足,文化兴盛。著名的诗人杜甫有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r></br> 【这说的就是当时的盛景,一个小城的户籍就有万户人家,无论是官府的仓库还是私人的仓库储藏的稻米都是那么充足。后世的人在提起这个唐代,大多数时间也会想到这个时代的繁盛,而不是后来的颓败,大抵有几分也在大唐出色的文化上吧。】</br></br> 贞观四年,围坐宴席之上的君臣庶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br></br>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这李隆基还是大唐最大的功臣呢,让大唐的文治推向巅峰。如果是这样的话谥号就可以解释了。</br></br> 可是天幕却又为何说,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br></br> 如此贤明之君,难道不应该更上一步吗?就算晚年昏庸,最多也不过是没有更多的建树,不至于造成亡国的风险吧。众人围坐在一起都不说话,只等天幕继续。</br></br> 武周,神功元年。</br></br> 今年九月刚刚大败契丹,于是为称颂功绩,武则天下旨大赦天下,改元神功。</br></br> 武则天极目远眺,她此时的心绪要更加的复杂,竟然是她的那个孙辈,那个聪慧的孙辈。</br></br> 想不到她那几个儿子侄子都不成器,这孙辈竟然有如此出彩之人,可叹啊,这天下又终归于李唐了吗?</br></br> 可是这有才能既是大功也是大过啊,倘若她这个孙辈只是一个平庸的帝王,还会给大唐酿成这样的灾祸吗?</br></br> 她又摇了摇头,也未必呀。</br></br> 至少现在这天下还不是在她手中吗,今后的路子到底是怎样的,她这个孙辈到底能不能撑起天下,也未可知啊。</br></br> 武则天垂眸,略微一思考,便作出了决断,立刻吩咐宫人说道:“传朕的旨意,楚王李隆基即可入宫觐见。”</br></br> 【说起李隆基这个人,能谈论的就很多了。无论是他前期上位的政斗,从风云诡谲的那个红妆时代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上位,还是他本人心性凉薄无情对待亲眷丝毫不手软,还是他那段惊世骇俗的情感生活,似乎拿出来任何意见都能为人所称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