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 此地不宜久留(1 / 2)

加入书签

此地不宜久留

杨帆一出军营就遇见了“承影”,拿着那份报纸,左看右看,想藏又藏不住,鼓足了勇气似得,走到他跟前;摸了摸脑袋,清了清嗓子:“哼——你不是随孙连仲他们到东北面布防了吗?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承影”不应,四处张望,而后看了他手中的报纸一眼。

然后,杨帆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你说,这小日本是搞什么玩意,刚刚才吃了憋,如今又围上来了?是心有不甘吗?”

“承影”并没有回答,脸上不耐烦的神色反而更加浓郁了。

杨帆随即有点怵了,叽叽咕咕地指了指手中的报纸:“这真不怪我,你是知道的,我嘴一向很密。”

“承影”的目光从报纸上掠过,而后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我知道。”

“你知道?”杨帆当即松了一口气,如蒙大赦般;直接将那报纸一把卷起来,拽在手中,“你说,现在的记者都爱取材什么玩意,说自己是战地记者,偏偏爱取材些三姑六婆爱看的故事。”

听到“三姑六婆”,“承影”又瞥了杨帆一眼,不知咋的,杨帆感觉今天的他有点特别,眼神特别的犀利,气质多了几分的冷峻,感觉自己可能说错话了,掌了掌嘴巴,“看我讲的,大事小事,都是重要的事;家属的事更加是大事。”说到“家属”二字的时候,杨帆特别加重了语气,然后盯着“承影”的脸色。

结果只换来了对方一句“嗯。”

杨帆莞尔,一手搭在“承影”的肩头:“我听说小日本向着向城、峄县、邳县围了上来,你怎么那么快回来?我还以为,你会在那边逗留一阵子呢。”

“承影”的目光在那只搭在他肩头的手望了一下,脸上已有不悦之色,本来垂眸之间露出眼底的白色越发的明显了;于是他推开了杨帆那只搭在他肩头的手,左右望了一下,问:“你见过那匹马吗?”

“哪匹马?”杨帆诧异,不知为何话题转的如此之快。

“就是那匹褐色的大马。”以防杨帆不知,他还特地补充了一句,“台儿庄那夜,跟我一起的那匹。”

“哦——那匹马,成天跟脱缰的野马似得;连你都管不着。”杨帆说着,看着“承影”脸色的神色,杨帆连忙补充了一句,“哎,你别担心,那夜后,那群厨子再也不敢找它麻烦了,现在一定在某个角落逍遥着呢。”

“承影”叹了口气,眼神微垂,兀自往远处去了。

此时,徐州的东南方的峄县初,池峰城刚刚率部打退了日本人先头部队的一次进攻。虽然这次第二军团的将士刚刚经历了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然而疲态还是有的。看着自己的精锐部队连连作战、折损之际,池峰城心中也不是滋味。

看着地图,池峰城指着黄河以北还有山东一大片的空白的防区,也叹了口气:“哎,真是一子错,步步错;当初如果韩复榘不是将齐鲁要地攻守相让,怎会至于咱第五战区如此暴露在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之下?”说着,他光秃秃的指尖在黄河以北划了一下,然后定格在齐鲁大地上。

此刻,承影在他的身旁,看着地图上那各种指向的蓝色箭头,目光落在徐州西南部的蓝色箭头上,此时,张自忠将军刚刚率部打退了北上的日军的一次进攻,然后他的目光又沿着陇海线看着陇海线以西的日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恐怕,后面的徐州,会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

池峰城倒是哼了一声,有点不以为然;两天两夜的战斗下来,他们的眼睛里都是红丝,然而,那种杀敌亢奋还是没有因为敌情的褪去而消退;这半个月下来,蒋先生给徐州派去的不仅仅是大批的精锐部队,还有一批的军备;倒是真的解了31军的燃眉之急;在一些中下层官兵看来,4月份这几股日军的进攻,不过就是强弩之末的垂死之挣扎而已。说着,池峰城指了指背面的运河,他们要视察运河的布防情况;承影跟着移步。

只见,池峰城说:“日本人就算真的围上来了,将徐州围成了铁桶;也不会造成徐州四面楚歌的景况;而我们也不会是项羽。”

听着,承影先是一愣,而后莞尔,毕竟他知道国民党内部很多高级将领都有持久战的思想,而持久战的依据,则是中国大片农村:“那是自然,项羽之所以在垓下被围后,面临四面楚歌的景象;他不愿意过江东,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大后方已经被刘备切断了;即使江东父老愿意帮助他重来,也是枉然;可是,咱的大后方,何其广阔。”

此时,池峰城笑着望了望承影,对于这位年轻人,他越发的喜欢;不仅仅因为那夜的并肩作战,还因为事后的相处中发觉这位年轻人对于历史、政治的熟悉,见识之广博,思虑之深远,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于是他一手拍了拍承影的肩头:“你说的广阔的大后方,也是咱这位委员长敢于做持久战的底气。”说着,他望天长叹了一句,“只是不知道,这位高高在上的委员长何时才能醒悟过来,这中原并非久留之地;不要光顾着在报纸上吹嘘了。”

夜里,31军的兄弟们在临时搭建的营帐里,大家都早早地睡去了;只有承影在挑着灯,翻看着报纸和地图,他的手指在地图的京浦线和陇海线上划过,眼睛一瞥,做寻思状。最后他的指尖沿着这条连接东西的交通动脉从东往西,一直落在西面的陕西上:他不仅仅觉得徐州不是久留之地,而且他越发觉得,就连大后方的陕西也不是久留之地。

陕西以东会经过潼关,不知咋的,承影的眼光落在潼关上,心就咯噔一下,眼光久久不离开;嘴里念叨着:“潼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