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9章 一个人静静的看电影(2 / 2)

加入书签

连自己的工具都丢在路边不要了。

老王看到修车人留下的字和工具,二话不说,自己拿起工具给自己修好了自行车。

骑着修好的车子,拿着被砸碎的保温桶。

他突然停了下来。

狠狠的把保温桶丢进垃圾桶。

然后大声唱着昔日的老歌。

他的声音还是那样嘹亮。

这次他没有咳嗽。

他把修车人的那套工具带走了。

每次看完这部电影,苏隆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

这好像是很多人的人生。

无数的芸芸众生。

无数的普通人。

电影中的主角老王,可以说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了。

国企职工火车司机。

正式职工。

有稳定工作,有固定工资。

每月1200。

这在当时的东北,已经算比较高的工资了。

或许如果他妻子不生病的话,应该可以悠闲的过完后半生。

但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我们养育孩子。

又怎么能保证孩子今后能争气?

影片的最后,老王很显然是大彻大悟了。

还管什么脸面不脸面,现在最需要的是,真正能赚到钱给媳妇治病。

他已经抛下了自己所谓的面子。

所谓国企正式职工的面子。

拿走修车人丢下的工具,他以后要从事这个职业。

虽然脏点累点,但确实能赚钱。

这个电影最打动人的。

还是那真实的各种背景。

被拆掉的半截楼,接的另一次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商贩。

在废墟里做买卖的商贩。

还有冒着黑烟的烟囱。

还有各种破破烂烂的路边小店。

真实的东北小城。

在这片黑土地上,已经见不到多少年轻人了。

大家都已经南下去打工了。

留下来的人,10个有8个是老弱病残。

尽管奥运会之后经济已经腾飞。

但是老旧的东北工业区。

依然是无人问津。

这里没有人力资源,留不住年轻人。

还如何招到工人?如何建厂?

寒冷的天气,特殊的文化氛围。

还有各种社会风气。

虽然这里似乎没有明天。

剩下的只是对过去的各种情怀和回忆。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

【现在能够留在东北的。】

【除了腿脚不好的老年人。】

【就是各种关系户。】

【留在这里的年轻人,多少都是有点关系的。】

【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吃皇粮的。】

【剩下的人,或是做小买卖或是做服务业,都是围绕这些人谋生】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

并且这还是09年的东北。

十几年之后,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

苏隆心里有些惆怅。

这过去的共和国长子,曾经用黑土地孕育出无数的稻米粮食,还有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的输送石油物资木材,给全国各地发展建设。

没想到到最后,他自己却成为这副样子。

资源已经枯竭,过去各种大型国营企业都已经破产改制。

这部电影不光是题材深邃,比较有社会价值。

并且它采用的各种电影技术也是非常先进。

各种镜头语言,各种蒙太奇手法。

在这个灰色调的作品中,不断的添加各种绚丽的色彩。

老王这个人可谓是典型的老一代工人代表。

从时间轴上推算,200809年所有退休的话。

也有可能是内退。

所以说他拿不到全额的退休工资。

从他的退休时间和退休年龄来推算。

他应该是70年代就开始工作了。

一共为国有企业工作了整整几十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样子。

那个时间段,经济才刚刚开始发展。

1000出头的工资并不少见。

说明导演和编剧在拍摄作品之前。

对于各种数字的考量是非常谨慎的。

或许他们在拍摄地点实地考察了很久。

充分的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之后。

才拍摄了这部电影。

虽然这部电影,国内外都没有拿太大的奖项。

但是,苏隆认为这部电影,应该算无冕之王。

他也向节目组导演推荐过。

只不过,以他的身份推荐电影。

导演很有可能不采纳。

因为苏隆毕竟也是参赛选手之一。

他个人对这部电影十分熟悉。

这样的话对其他的参赛者很不公平。

但是为了让节目更好看一点。

这部尘封已久的优秀作品,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苏隆给导演提了一个小建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