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军功爵位制已死,朕当如何激励(2 / 2)
天子想掌握汉军,就不只是要掌握汉军的“高层”,更要掌握汉军的“中层”——自然是领兵的校尉和军侯们。
当日,范明友等人骤然叛乱,不仅因为霍光是大将军,范明友是度辽将军;更因军中校尉多是范霍两家的子弟。
一营的校尉可以和一营兵卒朝夕相处,一曲的军侯可以和一曲兵卒同寝同食,他们在兵卒中的威信自然极高。
天子看来是想让这五个昌邑郎出任军侯或者校尉了。
“陛下,韩将军和赵老将军是军中柱石,此事可听听他们的意见。”
张安世不愿意插手军务,当下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韩增和赵充国。
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兵权是最要紧的事情,能不参与最好就不要参与。
“韩卿,此事你如何看?”刘贺又问道。
“晋爵当以军功为标准,军功又以斩敌人数量为衡量……”
“捷报中并未提及这五人斩敌多少,所以可不按常例晋爵。”
韩增这几句话说得很委婉,但是也很清楚。
天子的目标是给他们加官,爵位只是加官的标准,不必限制得太死。
天子想给他们加什么官,再反过来给他们晋相同的爵位即可。
“朕有意给这五人晋爵五大夫,然后再放到军中去当军侯。”刘贺说道。
君侯管辖五百兵卒,这些昌邑郎虽然只是二十岁左右,但立下了大功,还能全身而退,也非等闲之辈。
让他们担任君侯,非常合情合理。
当下,韩增和赵充国对天子又多了几分敬意。
天子没有为了掌握汉军,轻易拔擢自己的亲信,光是这一点就比霍光和范明友之流高明多了。
于是,汉军中的这两个将军立刻赞颂天子“赏罚分明”。
其实,刘贺何尝不想完全掌握所有汉军呢,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自己信任的昌邑郎,还要再历练历练。
军侯,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了。
安排五个军侯,这仍然是一件小事,刘贺终于是要说到大事了。
这大事自然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得找好一个切入点。
刘贺思索了片刻,又拿起了桌上的捷报,反复看了许久之后,终于放了回去。
“诸位爱卿,不管是设立水衡钱庄,还是给昌邑郎加官晋爵,这都是小事……”
“朕接下来,朕想要与你们商议一件大事。”刘贺严肃而认真地说道。
“陛下垂训,我等定当竭力。”张安世领头提到。
“商议此事之前,朕想问各位爱卿,如何看这捷报?”刘贺指了指案上的捷报问道。
刘贺的这个问题,看似在问这捷报如何,实际上是在问“大汉来年该如何应对匈奴”。
孝武皇帝之后,大汉十几年没有对匈奴用兵了,西域诸国逐渐落入匈奴人的威慑中。
虽然靠着常惠、傅介子等使节的“胆大妄为”,大汉可以在西域保持存在感,但是也难免让西域诸国首鼠两端。
霍光有心重启对匈奴人的战事,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原来的历史上,最后都是草草收尾,反而是乌孙国取得大胜。
此刻,历史又走到了拐角。
刘贺接下来要做的决定,将影响大汉和匈奴的走势,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走势。
“赵老将军,你数次率兵出征漠北,又与羌人数次交锋,朕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老臣以为此次大捷与孝武皇帝时的漠北大捷相当,匈奴人实力大损,三五十年不敢犯我大汉疆域。”赵充国道。
“韩卿又如何看待此事呢?”刘贺又转向问韩增道。
“微臣也认为此次大捷难能可贵,可惜并非汉军所取。”韩增不无遗憾地说道。
其余几个文臣听到这里,也都面露遗憾,而在这遗憾之下还有一丝的羞愧。
堂堂大汉,发兵十几万,不仅没有任何斩获,还酿成了一场席卷数郡的动乱,实在太难看了。
而身为属国的乌孙国,却取得了一场大胜,这让大汉脸面上更加难看了。
而且不只难看那么简单,还可能让乌孙国和西域诸国轻看大汉,进而离心离德,引发新的危机。
这就是大汉和属国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发生倾覆。
值得庆幸的是常惠带着二十个昌邑郎参与到了大捷中,这为大汉挽留住了一丝颜面。
想到此处,众人看向天子的眼神再一次变得恭敬起来。
霍光出兵时,天子就数次出言劝阻,但都被霍光驳回了,他们这些臣子也暗笑天子不知兵。
可若没有这不知兵的天子未雨绸缪,大汉的脸恐怕就要丢到交趾去了。
“诸位爱卿似乎还有话说,不妨直言,内阁值房是畅所欲言的地方。”刘贺说道。
“老臣去年率兵出击匈奴,未能取得寸功,实在汗颜,对不住天下百姓。”赵充国自责道。
“微臣与赵老将军有同感,今日看到这捷报,自然更感到无地自容。”韩增也跟着叹气道。
看得出来,这二人都有一颗要建功立业的心。
虽然他们也确实立下了大功,但却是平叛之功,不是拓疆之功,总会有遗憾。
“二位将军不必自责,未能建功,罪责不在你二人,在霍光极其党羽……”
“若不是霍禹等人私通匈奴,早早就将汉军出征的方略告诉匈奴人,你们又怎可能无功而返?”
“乌孙国即使再英勇善战,恐怕也难取得现在的大捷。”
“此事不必再自责了,往事已经过去了,众卿应该向前看,想想大汉该如何谋划。”
在刘贺这番情真意切的安抚和劝勉之下,赵充国和韩增再次拜谢,凝重的脸色终于稍稍和缓。
接着,张安世等人也各自说了自己的看法。
“微臣以为,不管大捷是如何所取,匈奴受损乃无可置疑的事实,边塞安宁,这就是大汉之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