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2章 杖毙几个朝臣,大汉就要亡啦?朕想笑!(2 / 2)

加入书签

夕阳落得更低了一下,浮在地平线上,随时都可能沉下去。

先前西边那一抹轻微的粉红,已经蔓延成了一整片的血红。

刘贺转身背对着夕阳,走下了丹墀,向椒房殿的方向走去。

……

是夜,在夜幕的掩护之下,执金吾棍打内阁大学士的事情,在长安城里不胫而走。

短暂的群情激愤之后,长安城没有像以前那样喧闹起来。

恰恰相反,格外地安静,甚至可以说比以往还要安静些。

断断续续的哭声、细不可闻的骂声、如丧考妣的叹息声……从许多巨室大族的宅门中传出来。

但是没过多久,通通就销声匿迹了。

豪猾们今日看到了天子之怒,不敢再有任何的造次。

伤了人也好,死了人也罢,关了人更无关紧要,总比被抄家要好。

天子把那股子的暴戾展现出来之后,豪猾们突然变得战战兢兢起来了,更后悔自己轻看了天子,做了一件糊涂事。

当长安城的朝臣百姓惴惴地揣测之后的大势时,未央宫的谒者们拍马而来。

接着,让人胆战心惊的“砰砰砰”的砸门声就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响了起来。

官员的奴仆们慌慌张张地打开了宅门,看到了只有送信的谒者时,才松了一口气——至少不是成队的郎卫。

但是,当那封赤底龙纹的奏书交到他们手中时,他们仍然像是接了一块通红的烙铁,想扔又不敢认。

谒者甫一离开,奴仆们就慌里慌张地跑向后宅,将这诏令交由自己的家主处置——这样的大事,家主才能应对。

……

大将军府后宅,张安世和两个儿子并肩而立。

前者的额头上有一大片淤青,鬓角更是少了一缕头发,脖颈上也有几道划痕。

今日午后的那一场闹剧里,张安世受了好几处伤。

和身上脸上的伤痛比起来,张安世心中的悲愤更是难以名状。

活在世上几十年,他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当做刁民无赖痛打一顿。

若不是他腿脚利索,平日也还会练练剑,没有完全荒废年轻时的功夫,那今日还能不能回来,就真的说不准了。

今日的凶险,张安世光是想一想,就觉得胆寒。

那执金吾安乐和巡城亭卒,是真的敢下死手啊。

杯口大的包铁木棍说砸就砸下来,不管棍下的人是什么身份,都没有半刻的犹豫。

张安世亲眼看见安平侯杨忠被一棍打在面门上,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不知道是死是活。

那可是列侯啊,那可是前任丞相杨敞的长子啊,那可是堂堂的鸿胪寺丞啊。

竟然被出身低微的巡城亭卒打得半死不活,这还有天理可言吗?

这岂不是意味着任何一个平头百姓,都能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吗?

天下岂不是乱了套?

张安世不敢再往下想。

“父亲,县官有何命令?”张延寿问道。

张安世苦笑了一笑,摇了摇头叹气道:“明日要开大朝议,看来县官的病是好了啊。”

“……”

张延寿兄弟二人没有说话,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何苦笑。

把跪谏的朝臣贤达痛打一顿,县官的病就好了,岂不是再说张安世们就是天子的心病?

这又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父亲,这诏令中,可还说了别的事情?”张千秋再问道。

“这大朝议规模不小,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前殿去……”

“你二人品秩都在六百石,明日也要一同前去。”

张延寿现在是右扶风都尉丞,张千秋是典属国丞,品秩都卡在六百石上,当然要奉诏前往。

“长安城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足足有千余人之多,从未有过这样大的大朝议,不会有诈吧?”张千秋说道。

“你休要胡说,这有什么诈!?”张安世瞪了一眼张千秋怒斥道。

张千秋没有回答,但即使他不说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昭然若是。

埋伏剑戟士,趁群臣毕至,将今日“闹事”之人一举拿下,说不定还要阖族拿下。

定罪、下狱、抄家……一应程序都有成制,谁知道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若是县官想要拿我等来问罪,现在来的就不是谒者了,而是昌邑郎或者羽林郎……”

“今日执金吾安乐闹出了这样的乱子,想来县官是要出来劝慰我等一番。”

张安世说到这里,再次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恩威并施,这是天子驭下最好用的办法。

他明知道从头到尾都是天子用的手段,但是却不得不吃这一套。

心中不管如何愤懑,明日仍然要面色如常地谢恩。

“不管如何,县官有诏令,我等只能遵诏行事……”

“还要再等等,等你们的姑姑怀上了龙嗣,县官的心性会安定一些的。”

“诺……”张彭祖兄弟二人笑声地答道,他们知道张安世所指为何事。

张氏父子没有再说话,静静地站在院中,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悄悄升起来的月亮,心情沉重。

……

内阁大学士韦贤后院的小花厅里,韦氏父子隔案而坐。

本该摆有茶具的案上空荡荡的,只有未央宫谒者刚刚送来的那份诏令。

父子二人已经反复看过了里面的字句了,对其中的内容没有任何疑问。

和张安世比起来,韦贤今日吃的苦头可大多了。

这七十多岁的老人被张安世等人送回来的时候,只有进气没有出气了。

有赖张安世几人拼死保护,否则韦贤是在劫难逃了。

虽然没有受伤,但是韦贤也是在这花厅里躺了几个时辰,才把被吓得零落破散的三魂七魄收了回来。

才刚刚缓过气,还每来得及用晚膳,韦玄成就把天子的诏令送了进来。

和张安世一样,韦贤也认为天子是要在明日的大朝议上安抚劝慰他们。

此事恐怕就要有一个了断了——不管是好是坏。

那么,接下来,韦家要如何布局呢?

按照韦贤早先的安排,韦氏父子是在朝堂上分站在两边的。

唯有这样,才能让韦氏一门长久地存活下去。

韦贤总是反对天子推行新政;韦玄成则跟着天子亦步亦趋,极少进谏。

父子二人在朝堂上形同陌路来形容也不为过。

为了打消天子的疑虑和猜忌,韦玄成还搬离了韦府,带着妻儿到外宅去住了。

父子二人各烧一灶,计划很成功。

依靠这个策略,韦氏一门也得了不少的实惠:父亲是内阁大学士,儿子是大鸿胪。

但是现在,韦贤有一些动摇,他觉得天子不似心目中圣君的模样,也许不该让韦玄成离天子太近。

不似明君,国祚自然不长,跟得太紧,不是一件好事。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