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4章 许国宁国篇 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1 / 2)

加入书签

第394章许国宁国篇: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

许国,江都。

朱佑榷兄弟传圣旨,并送上老皇帝亲笔密信。

许王朱见浙是唐皇后嫡次子,是朱佑榷的亲叔叔,可朱见浙对亲侄子的态度,还不如伊王。

说实话,许国的地理不好不坏

刚建立封国时,主要国土位于印度大沙漠四周,沙漠里全是无人区,而沙漠之外,又群山林立,全是低矮高原型地形。

这地方,本来是印度西北方的天然壁垒,许国横亘在这里。

随着消灭中亚诸多汗国,许国又得到整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方地盘,国土面积暴增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一下子富饶了几百倍,因为印度河流域啊。

现在的许国,包括整个巴基,喀布尔以南,外加印度大沙漠,面积辽阔。

改道狮泉河的时候,就讨论过印度河水会变少的问题,会影响印度河流域的生态,影响产粮。

叫印度河的地方,现在也不在印度,在铁子境内。

但他有一份大毅力。

想方设法的利用水资源。

因为许国想摆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并主动引进重污染企业进入许国。

从秦汉开始,汉人就懂得保护水土,若按照土著种地的方式,几百年就能全种成沙漠。

立国近三十年,许国总人口1.4亿,汉人1亿,本地土著约3000万,阿富汗人700万,少数族裔三百万左右,有波斯人、中亚人、印度人、欧罗巴人等等。

其实不能。

对于正在沙化地区,正在持续不断的种树。

土著纯属靠天吃饭,也不治理也不管理,随便撒几粒种子就能吃饱饭,妥妥的天选之地。

这地方,换汉人来种,能种出個世界强国。

和他大哥朱见淇很像,有韧劲儿,有耐心,愿意等。

近几年,许国鼓励生育,人口翻倍似的增长。

发源于乌斯贜狮泉河,流到印度,就叫印度河了。

不然树种多了,反而会造成荒漠化。

治理环境靠的是一个长劲儿,是个慢活儿。

朱见浙上疏皇帝,皇帝将治水司官员派来许国。

并大量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上天是很公平的,给了一个人金锄头,就会让他变得懒惰,而给另一个人一块烂地,就会赐予他相应的勤劳。

正常来说,狮泉河改道后,印度河流域应该衰落下来,但勤劳的汉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上,许国从上到下搞灌溉工程,对印度河水进行了治理。

汉人来到这里后,都骂土人,汉地那么烂贫瘠成了什么样子啊,大明照样干成天朝上国。

许国必须接受印度河被截流命运,必须得想办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大坝储存淡水资源,人工二次分配水资源。

本来,许国建都于印度河大平原之上,是在景泰五十八年迁都至此。

像魏国、伊国,甚至大明都需要进口许国的粮食。

朱见浙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投资几千万,治理印度河。

按理说,许国有人口有地形,是有称霸资本的。

朱见浙能力在诸皇子中排不上号,却很有长劲儿,这些年总计种树造林几百万亩,荒漠正在减少,人口正在增多。

许国立国后,对印度河流域进行规范化治理。

狮泉河改道是大明国策,绝不会动摇。

许国主要生产纸张、皮制品等,以前提供原材料,运去大明生产,这几年大明产业链向外转移,他们成为大明皮鞋的主要进口源头,已经快成为世界皮鞋之都了。

整个印度河流域,就在许国。

朱见浙在诸多皇子中,并不出色。

帕米尔将军府,所有粮食来源,全从许国购买,可想而知许国有多么多的粮食。

让本就富庶的平原,更加繁荣。

种树这东西,不是一口气种一百万棵就可以的,是要根据土地承载力,计算出最大容树量,好好养护的同时,再慢慢地逐年增加。

许国这地方,论地形,干不过隋国,隋国跟战国时的秦国差不多,占据函谷,我开心就出来抢劫,抢完了咱就跑,谁也打不着我。

最终再次造就了印度河流域的腾飞,粮食亩产量逐渐暴增,景泰五十七年时,正式成为粮食出口国,而且越出口越多。

人口增多,也不能损坏自然环境,明人和外夷不一样,明人对自己的土地都是非常非常珍视的,一点地甚至一粒土都舍不得浪费。

人口多可不意味着许国会成为霸主国。

别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荒漠型的国家,其实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玉米出口国。

许国从进口粮食国家,变成出口粮食大国,全靠干出来的,一点点改造出来的,一粒一粒粮食种出来的。

而狮泉河截流后,土著出现了历史第一次大灾荒。

这就是隋国敢四处叫号的原因。

奥斯曼也是这个地形,平头哥这么猖狂,因为地形优越性。

许国不行,攻打许国,只要打通了山脉,就一马平川大平原了,就像华北平原似的,那就是个跑马地。

至于人口,去宁国会吓你一跳。

印度五王里,许国人口不是最多的,甚至还排名倒数,根本没法称霸。

朱见浙也没有称霸的野心。

他喜欢搞建设。

他还是个设计师,这座新都城江都,一草一木,每一条街道的建设,都是他亲手设计的。

整个许国,是藩国里第一个铺设高速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铺设铁路的国家。

朱见浙很喜欢搞建设,近几年新建的城市,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他继藩的时候,老皇帝把蒯祥的图纸给他带着,让他按着图纸建设,刚开始他还用的,后来他发现那些图纸有很多弊端,还有些错误,他就一一修改。

改着改着,发现还是自己建设比较爽。

他就开始了建设生涯。

他设计的第一座城市,是和宁国边境城市拉合尔,他起名叫许王城,从那之后,他就迷上了建设。

铺设沥青路,许国是贫油国家,但隋国、卫国、英国遍地是石油啊,距离近邮费便宜,他就大量进口石油。

后来大明开放了铁路技术,许国第一个建设铁路。

在景泰六十年时,他竟然开始搞铁路出口了。

一些小藩国也想修铁路,但没钱修,大明也看不上这种小订单,许国就承担下来,钱由大明出。

修得还很好呢,技术可圈可点。

铁路线路,全是朱见浙一手规划的。

甚至,从塔什干杜尚别喀布尔江都铁路,也是他一手规划的,这条路的起始点,还建设许王的石碑做纪念呢。

有这样一个爱搞建设的国王,许国国民是幸福的。

这些基础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一个伟大的帝王,做出丰功伟绩,却苦了当代人,像许王这样不声不响搞建设的帝王,在史书里其貌不扬,而活在当代的人,却是最幸福的人。

他们享受着基建带来的便利生活,享受着许国的福利政策,还不用参与战争,没有沉重的徭役,只要关起门做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朱佑榷在许国最大的感受是,慢。

慢生活,是许国的主基调。

许国不参与争霸,未来也不会争霸。

朱见浙的太子,也是个基建狂魔,他还会木工、瓦工等很多建筑手艺,他最喜欢的是皇爷爷的,他爱不释手,未来他也打算写一本以鲁班为原型的。

未来的许国百姓更有福气。

但许国也不是没有弊端的。

作为印度西边大国,独霸印度河流域的大国,不是你不想争霸,就能不争霸的。

许国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这是诸国争霸必须要经过的走廊型国家。

隋国想称霸,不先收拾你,就无法争霸。

魏国想争霸,许国是首当其冲,第一个就要独面魏国的巨大压力。

真说朱见浙没有野心。

鬼才信呢。

看看皇帝给他的封号,许啊,历史上是有王朝的,赐这种封号的,都是争霸国,证明老皇帝很看好这个儿子,更看好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西印这块,恰恰是最能争霸的地方。

不缺粮有战略纵深,这就是称霸的本钱,还有地缘优势,和各国接壤,可贸易可争霸。

恰恰也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就等于大明争霸,你占据了河南,那不是四处受气的地形嘛。

朱见浙聪明就在这里,他懂得忍,他懂得装弱。

当初征萨法维汗国时,许国可是出头鸟,他可没少从伊国手上抢地盘,便宜吞进去,又装起了人畜无害的乖宝宝。

也就伊国这个受气包,挡着隋国,不然隋国和许国早就开战了。

再看看老皇帝在这里的布局。

三个大国,中间夹着伊国。

伊国就成为三国的缓冲带。

许国甚至还在想,将喀布尔附近划出几个藩国,将自己的儿子封出去,做和魏国的缓冲带。

但这仅存在于朱见浙的想象之中,其实以许国的国力,不太惧怕魏国。

魏国是大,是厉害,但许国照样能靠地形周旋,魏国讨不到便宜的。

去年魏国主动让步,将土库曼的东半边,送给了许国。

许国领土面积增长。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个坑。

以前许国在喀布尔以南,赫尔曼德河是两国交界线,可是呢,得到了土库曼,就得从魏国买一块通道,连接那块土地。

这就给戍卫增加了巨大难度。

以前守住大河就行了,这回在河对岸有了领土,过河去守,就漏洞百出了。

可不要吧,许国还不甘心,多大一块土地呀,再烂也是国土啊,慢慢治理便是。

其实当年分封的时候,老皇帝就摆了他一道。

如果以印度大沙漠和晋国分离,那么许国和晋国,就没有领土纠纷了,可老皇帝坏呀,现在的国都江都,就在印度大沙漠往南,距离晋国更近。

若是为了近海,可以迁都去阿拉伯海边上去,但这里土地荒漠化严重,无法承担巨大工厂所需要的一切。

想办工业,就得近海。

只能往卡奇湾上办,地形决定了,许国只能开发这块土地,而这里,恰恰和晋国很近,晋国只要过来抢,就鸡飞蛋打了。

朱见浙迁都过来,就是证明许国办工业的决心,也证明许国没有争霸的野心。

但真没有吗?

如果没有,他就不会要土库曼那块烂地,如果没有,他就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国都迁过来。

甚至现在,朝野上下都还说把国都迁回去,把江都作为许国的南京,把海湾看做上海。

朱见浙不同意。

他不争霸,晋国没必要盯着他不放。

但怀璧有罪,许国拥有整个印度河流域,实在太富饶了,根据人口专家的估算,许国最大容纳人口可超过4亿。

朱见浙预计,十年内,人口过2.5亿。

他提出百年治理计划,百年内要让许国沙漠不再扩大。

除了争霸问题外,教派问题,同样让朱见浙十分头疼。

除汉人外,外族皆信伊教。

刚开始许国也不在意,但是,随着混居,开始有汉人信仰伊教了,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民间甚至呼吁,将伊教立为国教。

朱见浙急忙斥巨资建庙观。

但收效甚微。

有信仰是好事,但全都信一样的,那就恐怖了。

朱见浙和老皇帝一样,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刚开始他也是这样玩的,但在许国玩崩了。

四千万非汉裔,这是列国中最罕见的情形。

因为印度战争中,把土著往山里面赶,汉人占据富饶的平原,这就导致了,战争快速取得胜利,但胜利不彻底。

清剿起来,难度太大了。

就像帕米尔高原里的土人,大明捏着鼻子也得认。

他也是同理,隋国不认,看看隋国国内多少黑户,黑户问题让隋国常年拥兵几百万,明明有实力称霸,却不能称霸。

许国没有执行严酷的灭绝政策。

也没有采用黑户制度。

而是温柔的汉化,先统计进来,再一点点同化便是。

结果,汉人遭到了反同化。

这是很罕见的现象。

华夏拥有世界上最恐怖的同化能力,这个同化能力,在欧非美无往不利,却在南亚这片大陆上失效了。

在隋国不管用,在许国也不管用。

这和魏国不一样,魏国草原多,草原上蒙古人多,只要马跑起来,就能杀死人,就能屠光。

南亚这鬼地方,绵延不尽的大山。

从帕米尔到兴都库什,就这地方你敢搞灭绝,他们就让你帝国陨落,大明也没用。

好在他们还是土著,还是一片白纸呢。

都是被蒙古人奴役的族群。

当他们得知,蒙古人出自华夏的时候,他们也就顺从了,毕竟被谁奴役都是一样的奴役,只要不强迫改变他们的信仰,他们乐于被奴役,毕竟被奴役几千年了,都习惯了。

朱见浙挖空脑袋,也想不明白,怎么去伊化。

如果现在搞灭绝,怕是汉人都不答应。

试想一下,中枢命令你去杀死你的邻居,伱肯定会觉得中枢有病吧,我们生活得好好的,凭啥杀死人家啊?这不公平啊?

本地土著都顺从了,你凭啥杀我们呀?

甚至,军中有多少土著?又有多少和土著沾亲带故的。

再说了,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明国策,可是信仰自由的。

皇帝还信呢,凭啥我们不能信?

许太子朱佑栛想了一个坏招,分裂伊教,支持不同的教派,让他们互相咬。

就像佛道黄也不是铁板一块,教派层出不穷。

都信伊教,但别信一样的伊教,那就没问题。

朱佑栛还说,从欧罗巴引入大批白人,信仰基教的,进来和他们联姻,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去。

欧罗巴全员信基教啊,抓来一批俘虏就可以了。

别忘了,教派的经义,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所有经义,都要经过中枢审核才能够信仰,扉页必须印着大明地图,要印着大明皇家历史,从太祖皇帝立国开始的辉煌历史。

老皇帝支持的教派,必须是爱国的。

爱国,必须放在第一位上。

五大教,佛道黄伊基,随便信。

老皇帝就是典型的五教忠实信徒,当朝太子也是,所有皇子都是,民间同时信五教的也不少。

朱佑榷兄弟在许国逗留几天后,便乘坐火车去宁国。

沿途经过富饶的印度河平原。

一片片农田,看得兄弟俩直眼馋,这块地方太富饶了,而进入宁国地界,入眼的就是旁遮普。

旁遮普,是印度两大粮仓之一。

宁国总人口,在景泰六十三年达到了恐怖的3.7亿!

这地方实在太富了!

乌斯贜高原延伸出来的精华地带,全都在这里!

大明占个破高原,啥都没有,好东西都在宁国,最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水的源头都是乌斯贜!

宁国建都新德里还没改名。

宁国地盘很小的,在恒河东岸,整个恒河东岸,和大明的分界线是布拉马普特拉河。

这条河同样出在乌斯贜,是孟加拉最富饶的一条河。

像臣服大明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全都并入了宁国。

宁国靠着狭小的地盘,却养活了近四亿人!

这里面,汉人高达3.2亿,印度人仅有4000万,其他族1000万,这个印度人,也是很多民族。

宁国的人口统计办法,和诸国都不一样。

像大明,女子嫁给了明人,就自动变成明籍,宁国却不一样,宁王朱见淮规定,混血二代才算明人,必须通过汉语考试。

这就造成了,印度人高达4000万。

如果把女子刨去,也就剩下一千多万。

这是大平原,清理太容易了。

陈嘉猷出使的印度王朝,就定都在新德里,宁国也定都在此。

景泰五十七年,宁王上疏,请求中枢改宁国为秦国,请封大国。

这也是宁国王都迟迟不改名的原因,因为想用咸阳做国都名字呢,据说石碑都刻好了。

印度五王中,封在中印的晋国,按理说才是五王中的霸主,可谁也没想到,横河流域这么富饶,仅仅东岸就养活了近四亿人口啊。

西岸还有四个多亿呢!

这还不是极限。

印度人口极限是30亿!

若按照景泰前那么养人,印度人口极限是50亿!

以前印度人压根就不会种地,明人来了,才精耕细作的,块块地都是宝地。

人家不种地,从来没闹过饥荒。

大明呢,天天精耕细作,年年闹饥荒,年年吃不饱饭。

人比人得死啊。

但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恰恰造就了明人的勤劳、朴实、肯吃苦、集体、奉献的优良精神。

明人能够在民族安危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明人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舍己为人的奉献。

这是印度人不具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