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6章 只打高端局的李景霖(2 / 2)

加入书签

当然,看了一眼文件后,也不由得再次感慨。

“不愧是我最爱的霖哥,当真是只打高端局啊.”

此时。

被郭导亲切称为“只打高端局”的李景霖.

正在努力的工作。

在李景霖尚且不知的时候。

一个“高端局”的特殊任务找上了门。

就在之前的会议中,李景霖充满年轻人视角的话,让旁听会议的作曲系主任刘敏之相当感慨。

感慨着现如今的时代,90后00后也终于开始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支柱。

“哈哈,算了,不想了,我们这群老家伙啊,只需要相信这些小家伙就行了!”

面对着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景象,颇感时光飞逝。

自然也有些落寞。

但刘敏之很是洒脱。

甚至哼唱起了小曲儿。

翻开了近期的业务安排。

从文件档案夹中,翻开了一个被标记为“重点”的项目。

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名为觉醒年代。

刘敏之知道,这个项目,制作方是十分认真的。

从演员的挑选,再到历史的还原,剧本的打磨,几乎全都是以“内容为主”。

配乐,自然也需要在行业内精挑细选。

于是,这任务书,便送到了国内几家一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主任手里。

似乎是正在筛选着合适的配乐团队。

刘敏之看了看项目报告,脑海之中突然回想起了李景霖在会议上说的一句话。

“或许很多人忽略了,那些先辈们,不只是前辈,也不是什么长者。”

“他们光辉的时刻,恰恰就是青年,就是年轻人。”

原本。

这样的任务,真的是很难交给年轻人来领导的。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这第一时间的下意识,便是认为“任务实在是很重要,必须要由稳重的,经验足的,富有威望与地位的人才能领导”。

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在四五十岁往上。

毕竟,华夏还是有句话的。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年轻人很有冲劲儿,很有莽劲儿,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也容易给人以“不牢靠”的印象。

但恰恰。

刚刚结束会议没多久的刘敏之,突然觉得。

这觉醒年代.反而需要年轻的创作者们。

因为。

在这个觉醒的年代中,最先觉醒的,便是这群知识青年。

那时候的伟人们,也大多都是青年!

配乐,是最容易体现一个人,一部剧,情绪上的质感的。

更是能够带给人抽象的印象。

之所以很多主旋律作品,以往的年轻人不喜欢,不正是因为无论从叙述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来说,都充满着一种“暮气”吗?

老沉沉的,哪里会有年轻人喜欢?

拍这些剧,光是给年长的人看又有什么用呢?年轻人才是未来啊。

正这么想着。

刘敏之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喂?”

“刘主任啊,您好您好,是我,觉醒年代的宋思文”

电话里传来了一道男声。

宋思文,正是这觉醒年代剧组的一员。

“啊,我知道了,是问配乐人选是吧。”

刘敏之笑了笑。

十分干脆,直截了当的开了口。

“我的建议是找李景霖!”

说到这里。

刘敏之不由得撇了撇嘴,语气多少有些奇怪。

“你说你们费那劲儿干嘛?这不是有个现成的大师吗?又年轻,从音乐的角度去描绘青年时期的伟人们,他肯定是最合适的啊。”

别说。

这一句话,直接给人来了一波醍醐灌顶。

宋思文直接就是愣住了。

还是那句话。

当局者迷啊!

许许多多人在面对描绘伟人们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下意识形成的“刻板印象”。

那便是“老一辈”“先辈”“伟大的人”等滤镜。

所以在围绕着其创作的时候.

下意识的总会觉得,这样的题材,需要避开年轻人。

却殊不知,在带了滤镜后的描述,其实反而不真挚,容易空,而请一些阅历老道,严肃稳重的年长者来围绕创作,反而容易失去一些青年该有的冲动与朝气。

当去掉滤镜后,大家蓦然发现。

那个年代的他们,原来就是一群有志青年。

觉醒年代,一拍大腿,准备干大事.

真的是要着重“觉悟”的描述吗?

不!

事实上.那不就是凭着爱国青年们冲动之下的一腔热血吗?

在冲动的热血之后,才会在牺牲之下,有真正的情感碰撞,以及觉悟的产生啊!

这才是真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