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1361国事为先(2 / 2)
谭纶心里一动,不由问道。
“是啊,朝廷在月港收到的不过是关税和船引银子,但是海商赚的更多,特别是原来的地主,靠着出租土地和房屋就赚的盘满钵满。我想过了,这次,这部分利益要归朝廷所有。
若是那些民地不愿意置换,那我们就换地方,换到满足建城条件的地方建城。
朝廷必须有足够的岁入才能维持,不能朝廷给了旨意,利益还到不了手上。
本身开放港口,对于民间就是有利的,不能让他们把全部利益都占走。
而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好做就租地方做生意,不好做也可以退租离开,损失也不大。
不能因为他们早一步进场,盘下地方和店铺,就算不做生意靠收租也能赚银子,这不利于引入新的商人。
这座新城,就是要大改特改,要让商人也流动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商人入驻。
再通过商人之口,把新城的风貌推广到全国各地府县去。”
魏广德说完,就看向谭纶和江治说道:“或许你们也想着趁着早知道消息,就去那地儿盘下一些地契,坐等收租赚钱。
不过这次不能答应你们,所有的利益要进入朝廷,商人还是要靠经商赚钱才是正事。”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压低声音道:“虽然新城土地不对外发售,但松江府那么大,好地方多得是。
我想随着这座新城的发展,周边也会受到影响。
松江府不管是华亭还是上海,甚至青浦,城里的房屋、土地价格也不会便宜,所以还是大有可为的。
甚至,隔壁的苏州府、嘉定府的地价房价也会因此水涨船高。”
魏广德当然不会说假话骗他们,旁边可就是苏州,俗话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整个一块地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的重心,现在朝廷不少赋税也是靠这里收取,民间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再有了松江府开放海禁的新港口城市,只会更加刺激附近的工业发展。
这个位置,不仅在后世,在大明朝,全依托水力运输的年代,位置也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不是开放海贸,而是国内贸易的话,南京无疑才是最好的枢纽。
依旧是借助长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便利,可以快速贩运大量商品都各地。
后世的上海主城,其实就是此时松江府上海县城区到府城华亭县一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实更多属于华亭。
不过新世纪上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就是浦东则属于上海县,而不是华亭县。
至于此时的青浦县,还是算了。
反正魏广德接下来就打算派家人去上海和华亭购置田产、商铺,虽然新城不让外人插手,可周边的利益,能占多少算多少。
以点带面,周围以后的发展肯定也不会差了。
至于此项议题要是没能在内阁和宫里通过,魏广德其实也不慌,在那个地方置业,总是不会亏的。
魏广德都这么说了,谭纶和江治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此时,三个人心里其实都已经打定主意,搜罗家里的钱财过去置业。
“此事先保密,等我筹划两日,差不多的时候就找叔大和双林商议下再传出去。”
魏广德对两人挑挑眉,那意思自然都懂的。
怎么说也得为他们留点时间,魏家家大业大,倒是可以快速调动银钱去松江府,可谭家和江家应该没这么强的实力。
三五千两银子或许能随便拿出来,可这点银子在那里能做些什么
或许徐阁老会看在同僚份上帮他们一把,交易一些资产给他们,但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次魏家肯定要拿出大笔银子购置资产的,另两家估计也会砸锅卖铁筹钱。
“对了,说这么多,今晚的事儿”
重要的事儿说完,魏广德才想起今天找江治的目的。
“松辽运河在地图上是看不出来什么的,得工部派人实地查看,测量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后才能定下来。”
江治秒懂魏广德的意思,马上就接话道。
“那工部要安排下,尽快派人先过去大致看看。”
魏广德点点头说道。
“这马上入冬,怕是来不及安排了,只能是明年派人过去详查。”
江治却答道,有些事儿真不是心急就能办好的,非得春暖开的时候不行。
“这样啊,也行。
那运河之事就放到明年,到时候兵部和工部协商好,最近主要还是辽西走廊战事为主。
等战事结束以后,我就和首辅、内相商量再开一城的法子,弥补此战亏空。”
魏广德当即笑道。
“嗯,估计那时候首辅大人也会为今年的财政焦头烂额,商量此事倒正当其时。”
谭纶笑道。
之后闲聊一阵,等魏广德送走二人后,才回后堂和媳妇儿说起此事。
“老爷,按你说的,这松江府以后可不就要发达了”
徐江兰听完双眼就是一亮,说道。
“那是自然,所以尽快安排人去松江府置业,主要还是选在上海县城到华亭县一带。
我估摸着上海县那边可能比较容易购置产业,比较华亭县大户颇多,不过也可以请徐阁老搭个手,帮个忙,牵线搭桥一番,反正两地都要尽可能购置产业。”
“明日我就安排此事,只是,我兄长那边,还有定国公府.”
徐江兰虽然知道利害,可想着自家亲戚,魏家过去置业若是不提前知会,以后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先安排家里人过去,那边,等上半月再隐晦的提醒一下就是,不过得暗示清楚,此事得相当保密进行,绝对不能传来,否则你夫君可就不好做人了。”
魏广德想想才说道。
“那新城那边,怎么就不让人插手,利益全部都让朝廷得了去。”
徐江兰这时候想到魏广德说的,港口及新城的土地全部归朝廷,每年收租,心里不由得对那里有了想法。
“国用不足,我等朝臣还是要以国事为先,想方设法补充国用,不能全部为自己着想。
有国才有家,徐、魏两家都是世受国恩,可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只有国家好,我们两家才能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