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5章 造车风云(2 / 2)

加入书签

曲黎则再次回到芯片制造,他投资了两家光刻机企业,一个做NIL纳米压印,另一个是电子束光刻机,现在接受大基金和菊花的投资,算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全行业合作的典范。

这两个方向,曲黎布局其实挺早的,最开始做一些预研,也就是收集整理行业信息,包括学术理论资料,专利和人才的分布,资金投入等。比如荷兰的Mapper公司是ASML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做电子束光刻机研发。

曲黎的想法是以国内为主,依靠中日韩三国人才发展NIL光刻机;依靠中欧的技术和人才发展电子束光刻机,为什么不单独靠国内,当然是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成功率。

要知道商业社会,技术先进很重要,但让技术变现更加重要,国外绝大部分黑科技不是造不出来,而是不划算。比如远近闻名的圆珠笔芯事件,都说国内造不出来,结果干趴下人家百年老店

光刻机技术很难,但真要不计较成本,人类五十年前就能登月了,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运载能力超过重型猎鹰的火箭了,现在缺的不只是技术,是在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量产能力。

多国合作当然不是为了摊平成本,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那么融入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能逆转,让大部分经济体抛弃米国,那是另一个维度的胜利。

曲黎了解了两家光刻机企业的发展,继续去飞索半导体在魔都的总部,这家注册在新加坡的米国上市公司,中断了和长疆存储、长新半导体的技术合作,但后者已经消化了德国奇梦达的技术,请来了东瀛的半导体专家,发展起了自己的技术,拥有了恐怖的实力。而这一切都和曲黎的努力分不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