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1章 艾陵之战(2)(1 / 2)

加入书签

叔孙州仇率着鲁军,按照吴王夫差的部署,五国联军在赢地暂时休整,并没有继续发起强攻。

吴王夫差需要的是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他不想吴军将士无谓地牺牲在攻城战上。

齐军统帅本想阵兵于泰山山脉的各山地隘口并结成防线,借地势以防御为主,只要将敌军拖住,本土作战的齐国技击之师定会有机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而且,从具体地势上看,凭着泰山山脉这个天然屏障,加上主场作战优势,再加上齐国传统的战车优势,选择一个开阔型的战场,充分发挥战车的冲撞作用,再加上齐军技击之师的单兵作战能力,难道还真的怕了你吴国佬不成?

于是,两军都有意识地避开了城邑攻防战,是爷们,那就在来一场象样的野战吧!

国书率着齐军沿泰山山脉而南下,推进到了艾陵。

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一带。这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公元前484年5月底,一场大战就在这里爆发了。

鲁军统帅叔孙州仇不需要做什么,他只需要奉行吴王夫差的命令。如此时,夫差命令来了,全军果断向已经集结到艾陵的齐军主力靠拢。

颇懂军事的叔孙州仇率军赶到艾陵,不由心里嘀咕:貌似吴王夫差有些冒进?

在叔孙州仇看来,艾陵地势开阔平坦,这不利于长途奔袭而来的五国联军,反而有利于战车优势明显的齐军。

齐军打得是防守战,联军则需要主动进攻。从战场环境来看,艾陵有利于打防守战,而且齐军早于联军到达艾陵,几个制高点已被齐军占领。

联军如果想要发起主动进攻,面临自下向上仰攻的境地,这样的地势,实在不利进攻。

如果没有意外,齐军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

这也正是齐国统帅国书镇定自若的原因,他亲率中军坐镇,并由高无邳和宗楼执掌左右两翼部队,部署了适合防御的弓箭手和其他步兵。

齐军确实在期望联军会主动从低洼处来进攻,只要联军自下而上进攻,那齐军一波战车冲撞,就可以够他们喝一壶的。

只是,无论是叔孙州仇,还是国书,以及所有的齐国将士和鲁国将士,都忽略了一点:吴王夫差!

也许在现代的人们眼里,这个吴王夫差是一个负面典型,但那只是小说家们写故事需要而塑造的人物形象罢了。

历史上真正的夫差,绝对是一位风云人物,一位战场上的英雄人物,一位创造了很多历史的人物。

好,那我们把这一仗,就放在夫差的视角去打吧。

夫差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果真的硬拼的话,那必然是一个伤敌一千而自损八佰的下场,这对人口并不多战士数量有限的吴国来讲,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于是,夫差将部队分成了两部,一部用于一线进攻,而另一部则是留下了最为精锐的吴军主力3万人,用作预备队。

而且,这3万吴军预备队,被夫差深藏于战场外,绝对不能被敌人轻易发现。

什么?预备队?貌似春秋讲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预备队的概念吧?

是的,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预备队的概念,而这个预备队的发明者,正是吴王夫差!

那第一线的部队是哪些人呢?

夫差把参与第一线作战的军队按左中右分成三军,与齐军相对。

其中左路军由吴国猛将胥门巢率领,以郯军、邾军和鲁军为主力,其中鲁军主力几乎全是车兵,由叔孙州仇亲自指挥。

中路军由王子姑曹指挥,乃吴步兵主力精锐一部分,另外还有三千越军。这三千越军,经夫差一路考察,确认这是属于越国的精锐部队,也被夫差认定为这是越国的全部国防军事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