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2章 纵使举案齐眉(8)(2 / 2)

加入书签

三个庶出的哥儿,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请了有名的先生,来家里教孩子们读书。

小初自然也要一起,虽然不考功名,识些字也能读书看账。

江婉月作为当家主母,心如止水,孝敬长辈,劝丈夫纳妾,多生孩子,让孩子们读书,其他的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十多岁,活的古井无波一般,反正婆母表面还算和气。

傅大人也算争气,屡屡升迁,拿回来的俸禄一年比一年多。

府里设了鹤居,她时常参禅悟道,修身养性,一眼能看到六十岁。

寻常设宴她都称病,只有宫宴才去,一年顶多一两次。

相安无事,本来也算是岁月静好。

虽然没有嫡子,也可挑个有出息的庶子,记在自己名下。

平妻,是不入流的商贾人家才会娶的。

正经文官清流,谁家敢“宠妾灭妻”,就算正妻死了,妾室也无法扶正,还是得娶高门贵女做续弦。

当朝讲究“士农工商”,阶层由高到低,居于首位的为“士”,指的是读书人,包括所有的士大夫阶层。

文官的地位非常高,只要是良民,不论家世好坏都可以参加科举,科举中了就有机会当官。

以农为本,从事农耕的百姓也有一定地位,但不是说他们收入一定高。

其次是工,是指工匠,手艺人。

大夏朝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等的那一类,不能参加科考。

虽然银子多,但是没什么社会地位。

所以很多寒门子弟读书人,都会说自己是“耕读传家”。

即便是地方首富的商贾人家,在贵族眼中仍旧是入不了眼的卑贱门户。

傅修竹的妾室沈云清,沈姨娘便是商贾出身。

商人们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便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惜花大量的钱财结交官宦人家,也有很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读书人。

傅家祖上尚且殷实,老太爷把家产分给了三个儿子。

其中长子一脉在江浙一带经商,收益颇丰,每年都会给傅府送来大量的金银物资。

再有便是老太太谢氏的陪嫁,给傅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后就是俸禄,傅修竹入朝为官,没过多久就官居正四品,不可谓升迁不快。

他如今才二十六岁,实在年轻,前途不可限量。

京官的俸禄,倒也不少。

只是,一开始府里只有七八个下人,随着换了大宅子,使唤人也变多了。

三房小妾,又都生儿育女。

买了各自的丫鬟婆子,月例银子,吃穿用度,上下打点,结交人脉,处处用钱。

日子久了,府里的老人儿滑头,吃拿卡要,捞点好处也是免不了的。

管家之事,要么开源,要么节流,主母没地方赚钱,只能节流。

发钱个个高兴,省钱便怨声载道,谁主张谁不落好。

管的好了,便是当家主母分内之事,管不好了,都来挑错,为了面子上好看,就得搭进去不少银子。

横竖自己和女儿每月三五十两的月例银子,吃穿用度自有府里从公中出,她不操那个闲心。

自己有嫁妆,每月流水银子也不少,手里又不缺钱花,一早就称病不管事。

她反倒落了个温和大度的贤良名声。

一切本来好好的,从江婉月落水那日就变了。

她一心打算把傅大人当个摆件的,还像以前那样相敬如冰最好。

谁料傅大人开始对她百般纠缠,还跟到了街上,真是麻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