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巧夺天工的技术(1 / 2)
若非李安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梁青云的旨意,此地早已被塑造成一座孤立的工坊。
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那些工作于此的人们将无法踏出这方围墙,其境遇与卖身为奴无异。
古时的社会结构中,士、农、工、商构成了基础的等级序列,而奴籍贱民则位于这一序列之下,他们的地位低微到几乎没有人身自由,未经朝廷许可,他们连生死都掌握不在自己手中。
在大梁的土地上,流民的存在仿佛现代的奴籍,他们的命运如同尘埃,轻而易举就被忽视。
即便是被征召入工,他们也只能作为无权无利的劳力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的行为无疑是一线生机。
他不仅为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重建了家园,还提供了劳作的机会,这在他们眼中,无异于重获新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安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全赖于梁青云的支持与背书。
否则,以当时的政治环境,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解读为谋反的证据。
因此,这些难民对李安的忠诚与感激,远超一般人的理解,他们视李安为救命的恩人,为重建家园的大恩人。
在这种情境下,李安若是有所指示,即使是起兵造反,这些人也将毫无犹豫地跟随到底,这正是李安与梁青云之间深厚关系的体现。
换做是其他人,梁青云绝不会赋予如此重权。
至于眼前的这批异国人,在见证了这座工坊的严密防备后,内心不由得一紧。
他们明白,李安之前的话并非虚言,这里的一切,无疑说明了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琉璃工坊,而且是梁青云直接掌控之地。
尽管他们早已表达了与李安站在同一阵线的意愿,但面对这座工坊的规模与气势,他们还是不禁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与畏惧。
这一溜工坊的规模之大,远超他们的想象,足以容纳他们家乡所有工坊的总和。
每座工坊的面积之广,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大梁国的工业实力,以及琉璃产量的惊人之处。
而相较于他们所见过的任何工坊,这里的设施无疑更为先进,让他们的家乡工坊相形见绌。
虽然他们被带到了这里,李安并未安排他们逐一参观这些工坊。
事实上,这众多的工坊中,真正投入生产的寥寥无几,大多数还处于建设之中。
这一切,无疑让这批异国人对大梁国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对李安能有此布局感到敬佩不已。
在李安的引领下,一群来自远方的异国人步入了一处巨大的仓库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