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六章 论功授爵(2 / 2)

加入书签

一行人继续沿运河北上,到天津下船,改换车马直到京城,陈永华率领百官出郊十里迎接,一应仪注均依朝廷新制,显得隆重而简朴。

休息了两天之后,便是郑克臧到太和殿陛见,正式奏安南征伐之大捷。皇帝朱慈炤十分高兴,让郑克臧“列奏有功将领,厚加封赏”。

实际上皇帝说不说这句话,酬功封爵的事情也必须抓紧办理了。过去十年,从郑军偏安小岛到光复大明江山再到出兵安南,大小战事无数,记录功勋的簿册可谓堆积如山。只是军机处一直以大战未息为由,没有封爵。有些人虽然官已经升到都督、都督同知的级别,但因为没有爵位,无法荫及子孙,难免有些怨言。

当然,没有封爵并不等于军机处没有准备,授爵方案早已拟定,只是一直压着并不颁行,主要是考虑到大部分将领还在外打仗,万一哪个将军得知授爵的结果不如自己的意,影响作战就不太好了。现在战事已定,也确实是下诏授爵的好时机。

授爵方案颁行之前,军机处在召开了一次会议,对方案进行最后的确认。

会上首先由蒋一正宣读授爵方案,供大家讨论。具体方案是:设六等十六级世爵,三等七级世职。其中世爵分为国公、公、侯、伯、子、男六等,国公单列一等,授予功勋卓著者,以下公、侯、伯、子、男各设三级,依功勋高下授予。世职分护军都尉、轻车都尉、骑都尉三等,其中护军都尉和轻车都尉各设三级,骑都尉单独一级,为授勋门槛。骑都尉以下另设散骑尉和恩骑尉,作为不能继承世爵和世职的庶子的安慰性职位。

世爵和世职的待遇比照清朝有大幅提高。清制最高级的一等公年俸七百两,最低级的云骑尉年俸八十五两,而这套方案中,国公年俸五千两,一等公年俸三千六百两,最低级的骑都尉年俸一百二十两。所有世爵和世职都可由子孙承袭,而且不限承袭次数。其中最高级别的国公乃是“世袭罔替、与国休戚”,也就是说,即使持爵者本人犯罪受刑,仍可在子孙中另选一人承袭爵位,人死爵不废。

毛渊明对于不限承袭次数这件事感到诧异,觉得若是所有爵位都无限承袭,那几代人之后有爵位者必定越来越多。毛渊明的这个想法一说出口,孙广越、吕宪华等人就都笑了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大家已经计算过,“越来越多”其实是个错觉,并不会发生。爵位无论怎么承袭,一个爵位同时只有一个人持有,就算日后有军人在战场上立功新获爵位,增长的速度也不会太快,加上无嗣爵除的人,爵位数量不会比经济增长速度快。据《钦定八旗通志》中的记录,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共封世爵二百七十多人,世职两千二百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顺治年间册封,四分之一是康熙年间册封,也就是说,在与明清易代相关的战争彻底结束之后,清朝并未多出来多少世爵和世职。只要大明今后不要爆发大规模内战,持爵人口不会大幅增加。

常镇业则是担心,世爵和世职的俸禄定得太高,将来会不好收拾。这一点项绍宽比较清楚,因为许纬辰曾经特地给自己打招呼,说在确定世爵和世职年俸的时候,务必考虑和马上要推进的官员俸禄改革配套——明代以低俸著称,官员们往往穷得叮当响,然后以盘剥百姓为取财之道,清承明制,情况毫无改善。如今大明再兴,就要改变原来的低俸状况,给官员大幅加薪,所以爵职年俸也要提高。而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如果按照乾隆年间世爵二百七十人、世职两千二百人来估算,新的方案总薪俸支出大约在每年九十万两银子左右,似乎并非不可承受。

常镇业对项绍宽的解释表示认同,但仍然觉得,是否可行要取决于到底会产生多少世爵和世职,评选的方法和标准是重中之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