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自动化灌装设备(2 / 2)
这层‘外衣’可以有效抑制机器人在血液中的凝集和吸附,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从而延长机器人的体内循环时间和到达病灶部位的几率。
此外,这种仿生肽还可以赋予机器人一定的靶向性,引导它们富集在病变组织周围,总的来说,这项改进可以显著提高机器人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张恒颇为赞赏地点点头:“不错的创新!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让机器人在体内‘如鱼得水’,发挥最大效用,你们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辛苦了。”
接下来,张恒又来到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与软件工程师王超讨论机器人的自主导航能力。
王超正在电脑上运行一个实时仿真程序,屏幕上,一群红色的小点正在蓝色的管道中穿梭,不时有绿色的障碍物出现。
“这是我们最新开发的生物力学感知算法。”
王超指着屏幕解释道:“它可以实时分析周围环境的流体力学特性,比如血流速度、压力梯度等参数,然后动态调整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使其能够主动避开障碍,顺利到达目标部位,这有点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一个‘自动驾驶系统’。”
张恒饶有兴致地看着仿真画面:“很像微循环系统的缩影,这个算法的灵感来自于什么?你们是如何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的?”
王超讲述起开发这个算法的过程:“我们首先系统研究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然后,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参数,如血管直径、分支角度、血流速度等,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物理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算法,用于描述纳米机器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受力和运动规律。
我们将这些算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并不断优化和调试,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生理环境中,实现稳健和高效的自主导航控制。”
张恒听得入神,连连点头:“这确实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你们不仅要精通计算机和数学,还要对生理学和医学有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有了这套智能导航系统,机器人在体内的运动将更加精准和可控,再加上表面的仿生肽修饰,我对它们在人体试验中的表现充满信心!”
王超谦虚地笑笑:“我们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不断钻研,力求让机器人在体内的‘旅程’更加安全、高效、可控。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交叉学科,我为能参与这样一个创新项目而感到自豪。”
除了机器人性能的优化,张恒还特别关注机器人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无菌保证。
他来到洁净车间,与质量总监刘丽梅讨论相关事宜。
刘丽梅正在查看一台自动化灌装设备,确保所有机器人悬液的剂量和浓度都精准无误。
她向张恒汇报道:“我们严格按照GMP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人员培训、环境控制到过程监测、产品检验,各个环节都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和记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