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零三章 小型的激光器原型(2 / 2)

加入书签

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张恒说道:“我们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平台,模拟各种实战场景,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硬件的安装调试,有的着手编写测试软件和评估算法,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困难和挑战很快就接踵而至。

在一次高功率激光器的长时间工作测试中,团队遇到了热管理的问题。

“激光器的温度升得太快了,再这样下去,晶体就要被烧坏了!”

测试工程师王磊焦急地汇报道。

张恒凝重地思索着:“看来我们的冷却系统还不够高效,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热沉结构,加大散热面积和换热功率……”

团队立即开始了热管理系统的改进。

他们采用了新型的微通道冷板和相变材料,大幅提升了热传导效率。

他们还引入了智能温控算法,可以根据激光器的工作状态动态调节制冷功率,确保晶体始终工作在最佳的温度区间。

“好了,这下温度曲线平稳多了,系统应该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了。”

当改进后的热管理系统再次运行时,张恒满意地说。

瞄准跟踪系统的测试又遇到了新的障碍。

在一次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识别测试中,系统出现了大量的虚假警报。

“这是怎么回事?雷达明明检测到了目标,为什么光学成像却一无所获?”

图像处理专家李娜疑惑地分析着数据。

陈教授仔细研究了一下,恍然大悟:“这是典型的电磁干扰效应,敌方一定是启用了某种电子对抗手段,干扰了我们的探测器。”

“那我们想办法克服这种干扰,我们可以采用自适应滤波和盲源分离技术,从嘈杂的背景噪声中提取出真实目标的特征……”

在李娜和陈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一套强大的抗干扰算法被开发出来。

它可以动态调整探测器的工作参数,自动区分真实回波和干扰信号,大大提高了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能力。

在一次次的测试和改进中,“光之盾”系统日臻完善。

它的激光功率不断刷新纪录,瞄准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为了全面评估系统的实战性能,张恒和他的团队精心策划了这场实弹拦截测试。

测试的准备工作异常繁杂。

工程师们仔细检查着部件,校准着参数。

张恒和陈教授也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商讨测试方案的细节。

“我们这次选择的目标是一枚最新型的反舰导弹,速度高达4马赫,采用了隐身设计和红外诱饵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