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零五章 组织实战模拟确实很有必要(1 / 2)

加入书签

张恒他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激光阵列泵浆结构,通过独特的多层叠加和波长梳理设计,可以显著提高泵浆功率密度。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我们就可以用相对便宜且功率很高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来泵浦更大体积和更高增益的固体激光器了。”

不过,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工程师们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由于发光芯片阵列的数量太多,封装散热就成了一大难题。

此外,如何有效耦合和聚焦大功率泵浆光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试过无数种散热结构,可是光腔附近的温度还是很难控制。”

冷却系统课题小组的肖宁无奈地说:“热阻太大了,热散射也太猛烈了,如果再不想办法,这么高的功率密度只怕会把整个阵列都烧穿。”

“泵浆光的聚焦和耦合效率也很头疼。”

激光器件小组的赵敏说:“纵模和横模失谐造成的损耗太严重了,我们要重新优化光学系统,采用相位控制和主动成形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光束的杂散和畸变。”

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热”力交加的日子。

一次次的挑战和困难并没有磨灭团队的斗志,相反,克服困难,化解风险,对科研人员来说正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克服“光之盾”升级面临的困难绝非易事,但张恒和他的团队并未气馁。

相反,大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了攻关之中。

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熬红了双眼,对散热结构和光学系统进行了无数次仿真计算和优化。

材料实验组则继续摸索着新型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寻求进一步降低缺陷密度的途径。

“这个新设计的微通道制冷结构,冷却效率确实有了很大提升。”

肖宁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说:“不过在高功率下,光通道附近还是会出现局部热斑,我们得在光学系统方面作出调整,将热源更均匀地分布开来。”

“我们可以对泵浆光束进行主动整形,让其功率密度分布更加均匀。”

赵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外,芯片阵列的排布方式也需要优化,尽可能减少激光模式的失谐干扰。”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各种可能的优化方案。

办公室里,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公式推导和结构设计。

“理论上这个二维导热基质有望进一步降低热阻,不过需要解决材料的机械强度问题。”

张恒边推敲着数据,边提出新的思路:“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最新的石墨烯气凝胶技术,结合金属基复合材料,来制造新型的散热基底?”

“这个构思很有启发性。”

陈教授赞许地点点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石墨烯的优异热传导性,同时用金属网络提供必需的机械强度,实验室已经在尝试合成这种新型纳米材料了。”

与此同时,材料工艺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对生长工艺的精细调控,他们制备出了缺陷密度极低的光学陶瓷样品。

“快看这个透镜级样品,光致发光光谱完全不现漏,说明晶体完整性很高。”

林萍激动地说:“我们终于攻克了缺陷这一难关!”

“太棒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