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五章 芯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2 / 2)

加入书签

我们实验室恰好在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包括柔性神经电极、无线生理信号采集等等,说不定能给你一些参考。改天你来我们学校,我们当面聊,怎么样?”

“太好了!”

张恒大喜过望:“朋友,那我们就约个时间见面,我要向你好好‘取经’!”

放下电话,张恒的心中充满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张恒都在梳理资料,完善芯片的技术方案。

朋友也给了他一些最新研究进展的资料,让他茅塞顿开。

渐渐地,一个宏伟的蓝图在张恒脑海中铺展开来:一款集生理参数采集、无线传输、智能算法于一体的“战场守护神”,既是士兵的“健康卫士”,也是指挥员的“千里眼”。

它将人体数据与作战信息无缝融合,让所有决策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实验室内,张恒正与他的核心团队成员林森、徐占龙和陈铭衡围坐在会议桌前,激烈地讨论着“生物监测芯片”的设计方案。

“组长,关于芯片的供电问题,我有一个想法。”

林森率先发言,作为团队的硬件专家,他对芯片的物理结构有着独到的见解。

“我们可以利用人体内的生物电势,比如心电、脑电等,通过特殊材料将其转化为电能,为芯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这样就无需额外的电池,大大减小了芯片的体积。”

张恒点点头:“这个设想很有创意!但生物电势的幅值很低,转化效率恐怕难以满足芯片工作的功耗要求吧?”

“我们可以通过升压电路和能量储存单元来解决。”

林森信心满满地说:“前期我做过一些仿真分析,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这需要在材料和电路设计上做更多优化。”

“嗯,这个方向很有研究价值,你先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张恒凝神思索着:“我们还要考虑芯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封装材料,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

话音刚落,一向沉默寡言的徐占龙开口了。

“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压缩也是一个关键。”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芯片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非常有限,如果数据量太大,传输和处理的延迟就会很高,实时性就无法保证。

我们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还要研究数据的优先级划分机制,在关键时刻,将最紧急的数据优先传输。”

陈铭衡也加入了讨论。

作为通信和网络方面的专家,他对数据传输的挑战深有体会。

“我们要充分考虑战场的恶劣条件。”

他神情严肃地说:“无线信号可能会受到多种干扰,比如电磁干扰、信号屏蔽等,传输距离和数据速率也会受到限制。

我建议采用自适应的跳频和编码技术,动态调整传输策略,提高抗干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研究特殊的信号增强和中继技术,扩大覆盖范围。”

张恒用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大家的观点,他的脑海里,一个宏伟的蓝图正在渐渐成型。

“生物供电、数据压缩、无线增强……大家提出的都是很有价值的方向!”

张恒感慨道:“这个芯片,将是一个集生物、信息、通信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发挥交叉创新的优势,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最优的总体设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