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2 / 2)
他当机立断:“立即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全面梳理现有的生物材料体系,必要时从头开发新材料,王淼,你来牵头,我会全力支持。”
而硬件组这边,林森也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信号的采集电路老是出现漂移,导致数据失真。”
他愁眉苦脸地说:“可能是电极材料的界面电位不稳定导致的,我们需要优化电极的表面修饰工艺,提高其稳定性。”
软件组的徐占龙也发现,海量生理信号的实时处理,对芯片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们在芯片内部设计专用的并行计算架构,利用硬件加速来提升处理速度。”
他建议道:“同时,还要优化数据压缩和特征提取算法,尽量减少冗余信息。”
一时间,各种技术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张恒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系统。
“我们不能就芯片本身做文章,还要考虑它在人体内的工作环境。”
他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人体轮廓图:“生理信号的产生、传导、耦合,都有其生物物理机制,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规律。”
为此,张恒带领大家,开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希望从前人的研究中找到灵感。
医学、生物学、神经科学……
他们出没在各个学科的资料库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神经信号的传导机理、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人体的自主神经调节过程……”
张恒逐一列出重点研究方向:“这些看似离我们的研究很远,但实际上,它们描绘了芯片工作的生理背景,是我们研究的基石。”
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做起笔记。
在交叉学科的熏陶下,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而当他们把目光投向信息领域,更是有了新的发现。
“你们看,目前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在信号处理和功能映射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突破。”
徐占龙兴奋地说:“他们的数据分析方法,说不定也能用在我们的生理信号处理中。”
张恒点点头,这种跨领域的启发,正是他所期待的。
“生物芯片、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这些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也要多关注。”
他鼓励大家:“思路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就这样,在张恒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打开了学习的闸门。
他们废寝忘食地阅读、讨论、思考,渐渐构建起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
慢慢地,一些曙光开始出现。
“我们可以借鉴神经工程的微电极阵列技术,来设计采集生理信号的电极!”
“仿生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生物材料的灵感!”
“信息论和编码理论,能够指导我们优化数据传输协议!”
点点滴滴的进展,如同黑夜中的萤火,微弱,但始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电脑的屏幕上,一行行代码闪动,记录着攻坚克难的历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