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减小芯片的面积和功耗(2 / 2)
他还借鉴了压缩感知等前沿算法,大大减少了数据处理的复杂度。
点点滴滴的进步,渐渐汇聚成希望的涓流。
功能样机,在一次次的调试中日臻完善,性能指标,在一次次的优化中不断刷新。
但张恒知道,他们还远没有到祸祝的时候。
样机通过实验室测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下一步,我们要把样机植入动物体内,进行长期的生理兼容性测试。”
他在会上宣布:“只有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验证了植入体内的长期稳定性,我们才能进一步开展人体试验。”
消息一出,团队又一次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培养细胞、构建动物模型、设计实验方案……
大家分头行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实验台前,张恒目不转睛地盯着显微镜。
他正在仔细端详植入芯片的细胞形态,寻找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
“我们做的,是一项事关战士生命安全的工作。”
他喃喃自语:“容不得半点闪失啊……”
窗外,夜色渐浓。
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
人影晃动,仪器嗡鸣,描绘出科研人孜孜不倦的剪影。
动物实验的结果,给研究团队带来了新的启示。
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芯片的整体表现,已经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这批实验数据证明,我们的芯片植入后,能够稳定地采集到动物的生理信号,并实时上传至监测系统。”
张恒在组会上总结道:“还有一些信号失真和漂移的问题,但整体来看,芯片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
王淼也报告了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筛选出了一种新型的柔性基底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长期植入后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它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能够适应体内环境的各种形变。”
林森点点头,接着说:“电极的问题,我们也有了新的思路,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一层仿生材料。
可以显著提高电极-组织界面的稳定性,减少信号的漂移和失真,下一步,我们会着重优化这个界面层的结构。”
徐占龙也分享了算法优化的心得:“我们在信号处理单元中引入了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和去除环境噪声,提高信噪比,同时,我们还优化了数据压缩和传输的编码方式,大幅降低了能耗。”
进展的曙光,让大家备受鼓舞。
张恒环视了一周,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大家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
他由衷地说:“就算是小小的突破,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现在,我们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接下来,我们要全面总结这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制定详细的优化方案,争取早日突破最后的难关!”
会后,各小组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中。
材料组的实验室里,王淼正带领大家对柔性基底材料进行系统的力学测试。
“这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人体软组织非常接近,有利于减少植入后的机械应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