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最佳的材料配方(2 / 2)
台下,掌声雷动。
“织女星”项目不断推进,水下隐形技术方案逐渐成型。
材料、结构、控制,三大技术支柱环环相扣,共同托起了这个宏伟的科技蓝图。
新型隐形材料的性能日臻完善。
在徐占龙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性能卓越的智能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兼具轻质高强的力学特性,和出色的声学调控能力。
当声波撞击到材料表面时,精心设计的微观结构会对其进行吸收、散射和相位调制。
就像一件“隐形斗篷”,它能有效降低目标的声学反射特征,实现水下“隐身”。
与此同时,仿生结构的设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林森和他的学生们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掌握了多种海洋生物的声学隐形机理。
鲨鱼皮的齿鳞结构,海绵骨针的分形排列,海豚皮肤的弹性梯度……
大自然的智慧,被他们巧妙地融入到了人工结构的设计中。
一款款新颖的仿生隐形结构被开发出来,它们与智能材料完美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隐形防护体系。
在主动干扰方面,陈铭衡的研究也硕果累累。
凭借新型相控阵声呐系统,他们能够实时调控发射声波的方向、频率和幅值。
声波在水下形成可控的能量场,干扰对方的探测,同时掩护自身。
一次水池实验中,当相控阵系统启动时,原本清晰可见的目标瞬间“消失”在了声呐屏幕上。
“太神奇了!”
参与实验的技术人员发出惊叹:“就像魔术师变出了一道‘隐身幕帘’!”
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织女星”的各项性能指标不断刷新。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深海。
为了检验技术方案的实际效果,团队决定在南海某海域开展一次综合试验。
试验海域环境复杂,水文气象多变。
这对隐形系统的适应性,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出发前夕,张恒召集各研究组开了最后一次碰头会。
“各位同志,今天是‘织女星’的关键时刻。”
他环视着在座的所有人:“我们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圆满完成这次海试任务!”
“海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徐占龙补充道:“材料的实际性能如何?结构在动态海况下是否稳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试验中仔细评估和优化。”
“还有水下通信和数据传输。”
林森提醒道:“海试环境下,这些问题可能会更加棘手,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应急预案。”
大家讨论着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试验船抵达了目标海域。
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水下目标被缓缓放入海中。
它的表面覆盖着“织女星”研制的隐形涂层,内部装载着各种传感器和数据记录设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