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智能涂层的喷涂(2 / 2)
只有军地沟通顺畅了,军工科研紧密结合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张恒深表赞同:“您讲得太好了!科技强军的本质,就是军民融合。
我们科研院所要主动服务军工需求,军工企业也要善于吸纳各方创新资源,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加快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
两人又讨论起在潜艇上应用“织女星”的电子干扰系统。
“主动干扰可以说是隐身技术的‘攻’与‘防’,光靠被动隐身是不够的,还要主动释放干扰,压制对手的电子侦察。”
张恒分析道:“在潜艇上,我们要将相控阵干扰系统与现有的电子战系统相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隐身防护体系。
并要充分利用潜艇平台的隐蔽优势,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对敌实施电磁‘暗算’。”
许嘉辉补充道:“除了技术融合,我们在实战运用中还要探索新的电子战策略和战法。
要研究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隐蔽机动,如何实施电子诱骗和电子压制,如何与其他兵种实现电磁协同,这需要我们在军事理论和作战实践上进行大胆创新。”
两人的讨论持续了几个小时,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案也愈发成熟。
他们决定尽快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一设想,力争获得高层的支持和立项,迅速启动“织女星”技术在潜艇等海军装备上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实践。
“有了军地协同的机制,有了试点示范的突破,‘织女星’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张恒也深情地回握:“‘织女星’诞生于实验室,但它的归宿在深蓝大洋,让我们用一流的隐身利器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添砖加瓦!”
在经过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后,“织女星”隐身技术终于在某新型核潜艇上迎来了它的首次军事应用。
这款代号为“玄龙”号的核潜艇,集合了我国海军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代表了我军水下力量的最高水平。
而此次“织女星”项目的实装,将让这条已经非常先进的潜艇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形利剑”。
安装改装工作在某军工造船厂进行。
厂区内,一支由海军工程专家和“织女星”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张恒作为“织女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亲临一线指导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智能隐身涂层、仿生减阻结构、电子对抗系统等各项隐身技术被一一应用到潜艇上。
犹如为这头“玄龙”披上了一件威力无穷的隐形铠甲。
“首先是智能涂层的喷涂。”
张恒对工作人员说:“我们要严格控制涂层的厚度和均匀度,确保其与潜艇表面的高度贴合,这不仅关系到隐身效果,也影响到潜艇的总体流体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