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反复的模拟仿真和优化(2 / 2)

加入书签

因为连接部位往往会增加雷达和声呐的反射,我们需要在结构设计上做进一步优化,尽可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

叶森接着说:“动力系统我建议选用新型燃料电池,兼具高效、安静、低污染等特点,非常适合隐身平台。

但燃料电池对低温和高压环境较为敏感,我们要做好防护和热管理,此外,在船体外部可以设计一些仿生皮肤,模拟鲨鱼或海豚的表皮结构,进一步降低流体阻力和噪声。”

谈到医疗舱的设计,众人讨论得更加热烈。

“医疗舱内要尽可能封闭,与外界保持物理隔离,这样可以在伤员转运过程中维持稳定的舱内环境,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设备的噪声外泄。”

“要搭载全自动的医疗设备,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这些设备不仅要小型化、集成化,更要具备一定的智能化水平,能适应无人环境。”

“还要开发一套智能化的医疗专家系统,能根据伤员的生命体征,自动给出诊断和治疗建议,为舱内的医疗决策提供支持。”

......

讨论深入,一幅全新海上救援利器的蓝图渐次展开。

它不仅集成了“织女星”的核心隐身技术,还充分考虑了医疗救援的特殊需求,可谓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

徐占龙和他的材料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隐身涂层。

“除了吸波、导电等基本性能外,这种涂层还要能抵御海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刷,并且要方便快速修复,我们正在尝试一些仿生水下自修复材料,希望能实现突破。”

叶森则带领流体力学小组,对船体外形进行反复的模拟仿真和优化。

“我们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水动力优化算法,综合考虑了速度、隐蔽性、稳定性等多个因素,力求找到一种最佳的流线型外形参数。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鱼鳃状的柔性进排水口,既能降低航行阻力,又能避免水流噪声。”

在陈铭衡和软件团队的努力下,一套功能强大的智能救援系统也初具雏形。

“这套系统不仅包含了医疗专家系统,还有面向救援全流程的指挥控制、态势感知、信息通讯等多个功能模块,可以显著提高救援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我们采用了多方协同、迁移学习等前沿技术,使系统能够不断从救援实践中学习提高。”

......

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终于呈现在众人面前。

它犹如一条矫健优雅的“水中猎豹”,所有流线都经过反复打磨,各个部件都凝结着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从双体隐身船体,到氢燃料电池动力;从仿生水下推进,到智能化医疗系统……

“下一步,我们就要进入工程样机的制造阶段了。”

张恒满怀信心地说:“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在海疆救援的最前线大显身手,以她特有的方式,守护海军将士的生命健康!”

在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后,张恒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建造的关键时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