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八十二章 反导预警系统的关键指标(2 / 2)

加入书签

“穿云探鹰”的原型机诞生,意味着它已经具备了进行模拟实战测试的条件。

但张恒心中也有一丝顾虑:“实战测试需要消耗大量的飞行资源,我们要精打细算,避免浪费。”

他灵机一动:“不如我们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电子战场。”

团队成员们眼前一亮。

“太好了!”

徐占龙赞同地说:“我们可以将‘穿云探鹰’的技术参数和飞机的飞行数据输入到虚拟环境中,让系统在数字空间里‘飞行’。”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全面评估系统的性能,发现潜在的问题。”

一场数字化的“穿云探鹰”之旅开始了。

林森负责搭建虚拟测试平台,他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构建了一个逼真的电磁环境模型。

“我们需要考虑地形、天气等因素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还要模拟各种类型的干扰源。”

他一边敲击着代码,一边解释:“只有环境足够真实,测试结果才有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徐占龙和陈铭衡将“穿云探鹰”的技术参数,如天线方向图、信号处理流程等,一一映射到虚拟模型中。

“我们要确保数字孪生与实物系统的一致性,每一个参数都不能有偏差。”

数据的传输和同步,成为了这场数字化测试的关键。

团队采用了高速光纤网络,将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紧密连接。

“我们需要实时传输雷达回波、飞行状态等海量数据,对网络的带宽和时延要求非常高。”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数据压缩和校验算法。

“通过智能压缩,我们可以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最小化传输延迟。”

一切就绪,模拟实战开始了。

在虚拟的蓝天中,一架架“敌机”和“导弹”呼啸而过。

“穿云探鹰”的数字分身,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穿行,时刻搜寻着潜在的威胁。

实验室内,团队成员们紧盯着屏幕,分析着每一帧数据,每一个波形。

突然,林森皱起了眉头:“等等,这里的信噪比曲线有些异常,目标的能量聚集不够明显。”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那条曲线上。

“是算法的问题吗?还是参数设置有误?”

大家开始仔细排查,将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过了一遍。

“找到了!”

徐占龙指着屏幕上的一行代码:“这里的阈值设置偏高,导致弱小目标被滤掉了。”

“好眼力!我们要调整阈值,确保在提高检测概率的同时,把虚警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数被调整,模拟重新开始。

这一次,“穿云探鹰”的表现明显改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