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基地内硝烟四起(1 / 2)
叶森第一个发言:“在材料方面,我认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智能千层甲’的微观结构。”
“通过在分子级别上调控材料的排列和取向,我们可以在保证强度和韧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材料的密度,减轻防护罩的整体重量。”
“这就像是给防护罩进行一次‘瘦身计划’,让它变得更加轻盈、灵活。”
徐占龙接着说:“能源系统方面,我们要着重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通过优化能量传输和转换的路径,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我们可以让每一焦耳的能量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我还在考虑,是否可以引入能量回收技术,把防护罩遭受打击时产生的热量、振动等,转化为可用的电能,回馈到能源系统中,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陈铭衡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系统控制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智能算法的自学习和预测能力。”
“通过海量的仿真训练和实战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让智能算法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更加精准地预判威胁,制定最优的防御策略。”
“未来,我们甚至可以赋予防护罩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让它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自主地做出最合理的反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试验场再次成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叶森和材料研究团队,日夜奋战在显微镜和分子模拟软件前。
他们用原子级别的精度,对“智能千层甲”的结构进行着微调和优化。
通过对材料成分的精准调配,以及生长工艺的不断改进,他们最终使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高了20%,而密度却降低了15%。
新材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微观结构:在纳米尺度上,一个个六边形的蜂巢状结构交错排列,形成了一张紧密相连、坚不可摧的“智能之网”。
这种结构赋予了材料超凡的力学性能和独特的电磁特性,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材料”。
徐占龙和他的能源团队,则集中攻克能源系统的效率问题。
他们对能源传输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审视和优化,力求在每一次能量转换中,将损耗降到最低。
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设计了一套能量回收系统。
防护罩表面的纳米发电机,可以将冲击和振动转化为电能;而内部的热电转换单元,则可以吸收防护罩产生的废热,将其转化为可用能量。
通过这些创新的技术,能源系统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防护罩的续航时间和抗打击能力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陈铭衡和他的智能算法团队,则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一个个复杂的战场模型。
他们让智能算法在这些模型中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进化,预判威胁,制定策略。
通过海量的训练和优化,智能算法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智能。
它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战场数据中,迅速提取出最关键的信息,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它们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战术方案,展现出了超越人类的智慧。
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新一代的防护罩终于呼之欲出。
它比之前的版本更加轻盈、更加智能、更加强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