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8章 应制诗与青苔(2 / 2)

加入书签

但这就是人生之中切切实实会发生的改变。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从这段描写也能看出,王维好像已经放弃了凡尘俗世的所有贪欲,包括物质上的享受,也包括政治上的野心。做到了传说中的六根清净,大隐隐于市。

或许正是因为看清了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和李林甫的专横弄权,整个王朝已不可避免地滑向衰败深渊,王维才会选择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原则吧?

从过去种种被贬谪的经历,让他明白,自己并非是一个能在权力斗争场上生存下来的强者,于是只能心向佛门,通过打坐与诵经,来缓解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维又和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懂得趋吉避祸的动物,仅此而已。

王维终生都是半仕半隐,隐居之地主要集中在终南山和辋川。

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芙蓉苑,往东南方向走三十多公里进入蓝田县,由此再往东南走三十多公里,进入秦岭北麓的一片山间谷地,此地便是辋川。

它位于秦岭北麓,这里青山迤逦不断,峰峦起伏有致,还有一条叫作辋水的溪流,在山涧谷底蜿蜒流淌,长年不断,给山石草木带来了灵秀之气。

属实是一处钟灵毓秀之地。

王维有很多的山水田园诗,都写于辋川别院之中。

这些诗作大多是闲适、安详、自由自在的,充满了田园之乐。

但也不乏有个别衰飒凋零的意象。

比如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秋水、暮蝉、落日、孤烟,看到这些意象,大家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

如果听过我在《深夜巷话》里关于诗词之美那期节目,应该能明白,古诗中大凡出现这样一些意象,往往就染上了愁苦悲凉的色彩,流露出孤独失意的情绪。

但王维又一次在不动声色的笔墨中别出心裁,反弹琵琶,传达了截然相反的一种意趣。

他写自己每天都在辋川徜徉于山水之中,最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辋川的山野已经显得寂静冷落了,山的颜色也从青翠变成了暗色调的苍翠。

辋川的流水也跟夏天不一样了,变成了秋水,一天一天地缓慢下来。

秋意渐渐深了,水瘦山寒,人的心境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变得黯淡萧瑟呢?

乍一看似乎真有此意。倚杖和柴门容易让人想到一幅老者孤独拄着拐杖守在柴门前的凄凉画面。

暮蝉更容易让人起悲凉之意。

东汉《吴越春秋》里就说: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自以为安。

唐诗里出现蝉声,大都带着哀伤,蝉声本就悲凉,何况是秋蝉、暮蝉呢。

但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渡口在水边,远远望去,水面上只剩下一轮落日,水之平面和落日之圆构成一幅立体的画面,村落上空,一缕孤烟袅袅上升,画面顿时就变得鲜活了起来。

由此可见,同样是寒山、秋水、暮蝉、落日等意象,和大多数诗人描绘的苍凉落寞之情不同,这些象征悲凉的意象,在王维笔下,却只是平静。

或许,这就是王维隐居心境的一种表现吧。

他不愿自己像这座辋川别业前任的主人宋之问一样,到处攀附权贵,卷入朝廷和皇室之间的政治斗争,最后落得被贬身亡异地的悲凉下场。

因此王维的诗中,并未出现过宋之问的身影,反而是一些古之贤者,以及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凡客出现在他于辋川别业里写下的诗中。

辋川别业就是王维心目中的桃花源,他有多爱这个地方呢?

从王维留下的这首《辋川集》里也许可以窥见一斑。

辋川别业有二十景,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各赋五绝一首,总共四十首。

王维作序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竟是给自家辋川别业的每一处景观都写了一首绝句,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只能是——

奢侈!

不过可惜的是,辋川别业的美景随着王朝和时代的更替,后人已经无从亲眼窥见,只能从王维的诗作里面,凭借‘诗中有画’的技艺去脑海里畅想一番。

比如第五景《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山野里万籁俱静,因此人的说话声反而显得愈发清晰可闻,但这响在山中的人声,却更让人感到静寂,反衬其‘空’,其无声,这是极为高明的创作手法。

傍晚的深林是幽暗的,夕阳的光照斜斜映入,一缕一缕透‘入’林中,画面美不胜收。

青苔往往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不易被人察觉,唯有残阳余晖能够照映出此物,若非诗人修禅静谧的心境,绝难捕捉到这种微妙的细节之处。

他把空寂幽静写到了极致!

王维这种风格的诗作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

去看岛国的园林,大凡是禅宗庭院,就总少不了翠绿色的苔藓景观。

青苔与世无争,甘于空寂幽静,好像天生就具备禅意佛趣,实际上,都是得益于王维的诗文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