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章 造国产车(2 / 2)

加入书签

易中海和刘海中顿时沉默了。

是他们不想吗?

不是,是没这个能力呀!

人家赵博远已经做出了成绩,证明了自己。

所以厂里才会给资源、给人,甚至配生活秘书。

而不是随便来个人,喊一声“我也要造车”,厂里就会给辆车让你拆。

万一装不回去,那不被打死就不错了!

“行了东旭,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易中海最终打破了沉默,无奈地说道。

赵博远在拆完厂长的吉普车发动机,并融合了坦克发动机的技术原理之后,开始着手制造汽车发动机。

然而,他很快遇到了一个问题。

造发动机并不是简单地将几个零件拼接在一起,还需要掌握模块、模具等相关技术。

厂里无疑有懂这方面技术的大佬,但赵博远并不清楚谁是最强的。

他问过张云和周念国,但他们专攻的是钳工副系锻工,对模具工并不太了解。

“要不,找厂长问问?”

张云师傅给出建议。

于是,赵博远找到厂长,请求他介绍几个最优秀的模具师傅。

这个问题让厂长有些为难,他认真、严肃地问赵博远。

“你是想造车对吧?”

“其实造车的原理并不困难,发动机的设计图,我相信你一定画得出来,甚至能画出更好的。”

“但是,工艺方面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个巨大的问题。”

“我们缺乏工具,另一方面,我们也缺少这方面的师傅。”

厂长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就拿发动机来说,需要用模具浇筑出一体的东西,之后才是贴密封胶纸、打螺丝密封。”

“这些东西,我们得找人学。”

“可是,我们厂里目前没有这方面最优秀的师傅!”

虽然红星轧钢厂的职工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细分类的技工师傅都是厉害的。

模具师傅可能就不见得有那么厉害的。

然而,厂长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拿起桌子上一份红标的空白纸,对赵博远说。

“不过,并非没有办法。”

“这样,我安排你出趟差吧,去钱塘。”

“那边模具师傅最多,手工艺最发达!”

赵博远眼睛一亮,出差啊,这个可以!

他当即表示。

“那我带秦淮茹出差。”

曾厂长笑骂一句。

“都随你。”

虽然这年头的风气很保守,但以工作的名义出差,到时候让招待所开两间房,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

都是为了工作嘛。

再说了,厂里默许的事,谁敢说三道四?

曾厂长作为管着数万职工的大厂厂长,可不是闹着玩的。

下午的时候,赵博远带着秦淮茹悄悄地领了结婚证。

至于办酒席的事情,赵博远暂时还不急,他目前以工作为重,这不止是他,很多家庭都是这样,以工作和发展为重。

这也算是赵博远为了事业做出的一点小小的牺牲。

当然,秦淮茹倒是挺高兴的。

她这辈子,十八岁前没进过城,十八岁后更没去过外地!

要不是跟着赵博远,她哪里有到外面见识的机会呢?

晚上,厂里派了车来接赵博远和秦淮茹去火车站。

院里的邻居们都没事在闲聊,瞧见赵博远和秦淮茹提着个包,脚步匆匆,贾东旭就好奇地问。

“赵博远,你俩干啥去呢?”

“去钱塘出趟差。”

赵博远回答道。

“啊?这事儿怎么没听你讲啊!”

贾东旭十分愕然,旋即又有些羡慕。

在他们看来,出差那就是出去玩的,谁要是能出趟差,那都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

而且,出差都是厂里出钱,自己不用掏一分钱,住的是招待所,吃的是招待餐。

赵博远和秦淮茹抵达钱塘后,开始了他们的考察和学习之旅。

他们拿着介绍信,对那边的工厂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学习。

虽然整个过程有些累,但好在有秦淮茹的陪伴,晚上也有事情可做。

这次出差时间长达几个月。

在那边,赵博远每天拜访各位老师傅,参考他们的塑模工具和工艺,以极快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吸取这边的先进技术。

不得不说,作为小工业品先发城市,他们在塑模这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理解。

尤其是那个后世的“全国小商品之都”,更是让赵博远受益匪浅。

此外,在临海地区,赵博远和秦淮茹也去考察了一番。

那边的技术更加先进!

当他们出差回来时,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这次出差让赵博远收获颇丰,也为他后续的工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城的那天,天空下着小雨,给这次归来增添了几分庄重和期待。

厂长、副厂长、杨主任、张云、周念国等人都早早地等在车站里,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和激动。

当赵博远和秦淮茹从车站走出来时,厂长等人立刻大步迎上前,紧紧握住了赵博远的手。

“怎么样,这次考察还顺利吗?”

厂长关切地问道。

“顺利,这是我这次考察、学习的成果。”

赵博远微笑着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学习以来的心得以及绘制的图纸。

这些笔记见证了他在模具技术方面的深厚造诣,也预示着他们即将在制造发动机所需的模具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厂长接过笔记本,仔细地翻看着,脸上的动容之色难以掩饰。

“好,太好了!”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走,我们为你接风洗尘!”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赵博远的赞赏和感激。

在厂长的带领下,一行人如同迎接一位归来的功臣一般,将赵博远和秦淮茹接回了厂里。

他们知道,这次赵博远的归来,将为他们国家的工业技术带来又一次飞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