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87章 周朝重要着作—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孙龙《公孙龙子》(1 / 2)

加入书签

《公孙龙子》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由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所着的重要哲学着作。这部着作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逻辑学、名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公孙龙子》的详细阐述。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公孙龙,约活动于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间,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

他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辩论技巧闻名于世。

成书背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氛围。

《公孙龙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代表了名家对于名实关系、概念辨析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二、内容与结构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但历经战乱和时间的洗礼,多数篇章已经散失。

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

这6篇分别是《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

其中,《迹府》一篇主要记述了公孙龙的生平事迹和与他人的辩论故事,为后人了解公孙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其余五篇则集中体现了公孙龙的哲学思想和辩论技巧,是《公孙龙子》的核心内容。

三、主要观点与思想

名实关系:公孙龙在《公孙龙子》中深入探讨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名是对于实的抽象和概括,但名并不等同于实。

他强调名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认为名可以独立于实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白马非马:在《白马论》中,公孙龙提出了着名的“白马非马”论题。

他认为“白”是颜色之名,“马”是形状之名;

颜色与形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因此“白马”这一复合概念并不等同于“马”这一单一概念。

这一观点在逻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概念辨析的重要性。

离坚白:在《坚白论》中,公孙龙提出了“离坚白”的命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