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臣闻臣对(2 / 2)

加入书签

皇帝陛下年纪虽高,办事依然雷厉风行,劈头第一句话便是:“说说你为何如此着急。我本就打算年底,或者明年让李琚南下,督促春耕。如何这几个月你等不得?”

“启奏陛下,儿臣怕来不及。”

巫明丽举手过头顶,长拜起,直视帝王的双眼,道:

“儿臣近日新闻,礼王殿下与陈王殿下,一走淮东,一经晥北,皆失其期,可知泽国蔓延,已无东西。月初更兼冷风南下,北地旱情稍解,然而雨带却在淮海以南僵持不去,连日暴雨,水患可能比预料的,剧烈得多了。以前可以等,如今等不得。江南乃至中南之状,韩胜子早已查得彻底,会此洪水滔天,百姓根本无力抗灾,晚一天,就会多一批百姓受都饿馁之患,早一日就会少一些望风而逃的罪人。所派之人,非狠勇不足以谋其事,非大公无以成其事,必得一往无前,忠君无私,献己奉公,无惧骂名。其人也,信王之属。所以儿臣启奏,请陛下恩准,尽快派信王南下。”

详细的理由,早在之前的奏陈里就详细写过了,皇帝陛下看完后就在犹豫。

对巫明丽的判断,皇帝陛下是认可的。

不过这个派去南下的人选,皇帝陛下早有所属,并不是那么愿意将刚刚回京的儿子派走。

之前,时间尚有余裕,皇帝陛下没有立刻决定。直到皇帝陛下得到礼王、陈王的消息,又有皖北、淮东等地急奏,本来有停止迹象的暴雨再次爆发,恐怕危害还要更强一些,这才重新考虑。

巫明丽的奏陈就是这时候发来的,直中他最近考量的焦点。

皇帝陛下问巫明丽:“若派他去,你会怎么做?”

“杀人,放粮,开工,代赈。江南积弊已久,弊在钱粮人物为人所截留,不得流通,亦不得均与百姓。百家之财,结在一家;百人之力,废在一人。于是丰年卒得自保,欠年卖儿鬻女,荒年饿殍遍地,及两岁连灾,则民率相食。此局之解,近在威逼利诱,使截留的钱粮,如数还于市。而长远之道,在抑兼并,减租息,清丈田亩,重录人丁。儿臣不才,没有威逼利诱的本事,料想江南和中南的饥民,亦没有等着儿臣一家一家游说劝捐的时间,故而,儿臣只有杀人抢粮的决心。”

杀人抢粮,抑制兼并,清丈田地人口,全打在皇帝心坎上了。

底下未尝没有别的臣子如此提出,但是叫他们去,他们又束手束脚,唯恐成了王荆公第二。

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你真敢杀人?”

“儿臣敢。”

“你不怕史书骂你,不怕当地人群起攻之,使你们无功而返,乃至折在当地?”

“儿臣无所畏惧。要骂就骂,史书记得儿臣是酷吏之属,不过区区名声。但百姓知道儿臣救了谁的性命,是实在的好处。何况……”

巫明丽示意内侍进呈一箧文书。

“何况,韩郎中、文林侯以及儿臣的弟弟,还有从江南带回京城的人,提供了大量当地豪强的罪证。儿臣只记录、留下了当死的一部分,便有数十卷之多。”

总管太监转接进呈,皇帝陛下打开一看,第一封就是淮徐府灵运县县令徇私,收受贿银强判庶民有罪一案,其中牵涉案件是灵运县一个豪强看中农户家挖出的泉眼,强夺中打死了农户家三口人,农户进城告状,被反治抗税,下狱枷号而死。

皇帝陛下示意总管太监宣刑部书吏听用,稍后他要逐一核对这些记录有几分准。

巫明丽大着胆子说道:“有些县里清平,也就是些许小事,儿臣未曾记述,只记了这些人命关天的大案。可知韩先生他们记述在案时,并非无的放矢,随意编排。而凡是记录在案的这些,无论真假,都算给了借口,他们不给粮食,儿臣,还有王殿下,就敢杀人,外人也决计不敢反对,这是师出有名。”

皇帝陛下又翻了几卷文书,记录的罪行只高不低,涉及的官员都在包庇以上,全是顶格的死罪。

他的翻着文书,和自己记得的几件江南的刑案印证,同时问:“那你可知如何一乡一地实际清丈土地和人口,这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有了!老六老七两个未必不知道朕要他们做什么,偏就没做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