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两难(2 / 2)
一路走一路顺手救人,沿途一总组织了三个驻点,也留下了三个士子与随从,免着他们一走乡民就偷懒,以保障前期安排的工作都能正常执行下去。
脚程略微慢了两天,转到清理干净的官道后,紧赶慢赶的,才把这两天追了回来,好悬没断了炊。
淮中东边的盐仓府紧挨着出海口,本应是受洪水影响最大的地方,但因知府处理得当,反而情况好了不少。
盐仓府的本地人主要以打鱼、海运为生,暴雨天过去之后,海运恢复通航,南北的物资便都能送来了。
打鱼的人家里也有渔霸,不过渔霸不同于耕种之乡的豪强,他们不算乡贤,而属疍民。
有如今的盐仓知府这样的官员,视疍民如贱役,叫他们好生打鱼晒盐就是了,若敢欺行霸市,知府官衙的大牢可不白空在那里。
疍民在此处聚集得多,自来刺史、督抚等只管他们治下清平莫出大案,别的方面就轻轻放过了。
盐仓府的渔民疍民有各种势力,但都不敢过于掐尖要强,行事也有点侠义之风,这次救灾赈济的表现,也像是人的行为。
本地普通百姓、平民被盘剥得少,家里有些余财,遇到这样洪灾滔天的年景,寻常人家的抗灾能力都比其他地方的要好一些。
韩胜子做过详细的调查,他在笔记里很清楚地标出来,盐仓府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藏富于民。
盐仓府的知府,估摸着过了这阵就得高升走了。
盐仓府没有脏活要干,巫明丽只在路过它的西边时拣山上的驿站住了一宿,次日一早就往西南走了。
盐仓府的港口已经恢复了八成通航,随时可以接收海运来的粮食物资,这倒是个重要的信息,巫明丽打听到就写了急报送走,方便张孟达调运物资。
盐仓往西南就是淮中第一府热江,放眼全道,热江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城,仅次于省治金陵、淮扬等千古名城。
热江,在巫明丽眼里,可真是烂透了。
热江知府率众迎接,为信王一行接风洗尘,去往官衙之前,知府特意领众人巡视热江的五仓和赈济点。
热江的五仓都很扎实,各个大户玩了命地往里塞粮食和钱。
信王在淮北抄了十几家,信王妃亲手砍了两个人头,这是来真的,谁还敢侥幸?原本一毛不拔卢齐阳陈,风一样地在五天内就把家产吐了一大半。
热江看着哪哪都好,本来活不下去的灾民脸上也有了血色。
于是摆在眼前的局势就很尴尬:脏活还干不干呢?
干?人家刚捐钱捐粮,甚者倾家荡产,信王在这里追索他们之前犯下的罪,要拿他们的性命,是不是太过于不近人情了呢?以后谁还肯主动送钱送粮给朝廷?人家这家产就是买命的!
不干?他们确实罪在不赦啊!只卢家织布坊一家,去年累死、受伤死、因病被赶出门外最终病死的女工就有十一人,其中年纪最小的才九岁,不乏被凌辱折磨致死者。只是出点血,就能买命?
田趁月把局势和李琚摆明了,李琚下意识地去看巫明丽,找她讨主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