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 2)
而李琚带来的人,不足二百。
他们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人马皆服,而他们是外来的,人生地不熟,就连马匹,也有因为潮湿和霉虫染病的,又短了一处。
但是事未必不可为。
李琚有大义,不到万不得已,谁肯和皇子为敌?就算皇子因意外病逝,天子难道没有雷霆之怒?若非意外,彻查到底,就是抄家灭族的祸患。
他们陆续收留了十几个从淮南流落出去的乡民,通过这些乡民,策反那几家大户的奴仆,未必不行。
一边是造反死罪,一边是举报有赏。
李琚还有民心,淮南及周边诸县,淮徐州、淮安州,所属之百泉、山华、灵运等县百姓无不苦天命久矣。
灵运接热江府,有不少温泉泉眼,就在今年初,灵运县城城郊有一殷实农户翻地翻出泉眼,因不肯低价折让,不过月余,就家破人亡。
这样的案件,只是沧海一粟。
不然何至于振臂一呼赢粮影从。
皇帝陛下派来的这位刺史,年富力强,热血正直,未必不是冲着本地积弊来的。
豪门大户的一万,两万人,多吗?这个淮南府有二百万人!
不过是,事不能急罢了,得先把流出去的灾民召集回来,再等一等张学士的脚程。
张学士要办的事更多,每到一地都要细细考察,按书信来的进度,要十月上旬才到两淮省治。
当务之急是调出足够多的粮食,把淮南的民情安抚住。
大户摆出不合作的态度,小户在夹心里做人,从哪里搞粮食呢?
巫明丽把田趁月和蒋昭压在最后面的刘家翻了出来。
这个刘家,就是恬妃的娘家。
家里出了个妃娘娘,刘家的势力从江南扩张到了江北,大本营还在江南,但却在江北圈了大片的土地供给新式作坊。
巫明丽在淮南的淮徐城以南八十里外的江峡县点了点:“先从淮中借粮和民夫,沿途也可顺势宣扬宣扬,召集流散的淮南人返乡。有了人,好疏通这条道路,江峡有刘家的仓库,必定有粮。就算没有,应该也能借水道南下,去松江刘府要粮食。”
田趁月道:“可是,这是恬妃的老家,殿下和恬妃,不是一向交好么?”
“家人,也可以是仇人。先生觉得,我如何知道他们刘家的仓库在何处呢?”
田趁月了然:“看来殿下和恬妃是真交心交底的好,连这些,恬妃都和您说了。”
“不止,若非这位母妃娘娘帮忙,有些密辛、默契,从何得知?怪只怪,他们不当人太久了,久到他们忘了,即便是自家孩子,也有良善的,想结束这一切罪恶的。”
巫明丽说完,在松江与江峡县交界处的明玉山打了个勾:“先下江峡,再去松江。松江如今也是泽国千里,官府一个多月未曾与上峰联系了,还不知在不在。王殿下,这一路,要靠你护着了。”
李琚听了这半日,终于轮到他出场了,意气风发地说:“我这就去排兵布将。”
刚说完,外头有信王府的侍卫急匆匆地敲门来说:“王殿下,妃娘娘,王府传来急信,请您收到尽快阅信。”
在场现在剩下的都是自己人,巫明丽也便不藏着掖着,示意白羽取信来看。
信一共有四封,分别来自花枝灵芝两个合写的、徐妈妈刘妈一封,巫太太一封,还有小鸾的一封。除了小鸾的信,其他三封都贴了锦鸡毛,示意非常紧急。
巫明丽禁不住恐慌,怕京里那三家打起来伤到王府,怕王府诸人有病有伤,又怕自己从中周旋拉扯的隐私手段被发现——虽然可能性很小,但若是真的,她就得带着李琚往西边去打天下了。
她一时都有点不太敢看,抖抖索索地把前两封塞给李琚:“你帮我看一眼。天地良心,可别是母后娘娘怪罪我了!”
李琚满脸疑问,但还是听话地拆了信,帮媳妇看了一遍,然后脸上的表情更奇怪了:“信上说,青深受不了王府的规矩,八月廿六私下离府离京,往江南寻咱们来了。几个孺人没办法,只能报与宫中知道,宫中派内务司及京大营禁军秘密搜寻。”
“啊?”一室之内,众人皆惊。田趁月等人是想不到这位侧妃这么能耐,巫明丽是不相信王府有什么规矩能把青深逼到这份儿上。
巫明丽赶紧拆母亲和小鸾的信,边拆边吐槽说:“算到今日,她怀孕已经快九个月了,京城就有一万个不好,能比这一路颠沛流离还差?若有万一,怎么了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