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零三章 冢中枯骨(2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战舰他们造了六艘,搭配其他补给、侦察的船只,舰队船只总数预计会达到五十艘。

巨额建造费用很大部分来自钱庄吸收的闲散钱和江南商局抽来的钱,若没有这一笔,这个舰队无论如何也造不起来。

根据王金水的判断,这个舰队一旦落成,只靠剿灭海盗倭寇,护送信行自己的商队出海,乃至圈海岛、雇土人种水果稻谷、建海商补给港,也该有几十倍乃至百倍的收益。

巫明丽核算收支时,李琚听着巫明丽估算收益,问王金水,怎么他就肯洗手不干了?

王金水感慨说:“就您家这样的舰队,我们民间富商建不起啊!有了这样的舰队,才有资格上桌吃肉。那火枪,咱们民间的船只,一船只得两三条,大多数还是铳,如何与海盗贼寇较高下?较不得高下,只能在自家港口卖货。能较高下才能去远洋卖货。我看咱们大雍朝,就您家跑头里了。”

王金水有些话不敢说明白,巫明丽帮他补全了:“你们几个海港的富商,不是建不起,是不敢明在上头建,又是火枪又是壮丁,朝廷以为你们造反呢。暗地里的可少不了,你老实胆儿小,不敢乱掺和,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带上你,如此来,你出海的成本就太高了。哎,要不你再说说,外面那些见缝插针的海盗,有多少是你们自己人两头吃?”

王金水打个哈哈。

总之算到这个收益,舰队就敢放心从大雍信行拿钱。

期间发生过一次非常严重的挤兑事件,韩胜子从皇帝那里告假回钱庄坐镇三个多月,从市舶司调钱,从江南那几个不到一年就憋不住捞钱的大户身上刮钱,调空了朱记的家底,拿大雍信行的纺织作坊群和通往海港的可弛马官道做抵押,从国库拿钱,才将这次挤兑彻底应对过去。

后来皇帝拿内帑填了这笔国库的钱,把信王府的商行全部还了回去,但是留下了那条官道。

官道是信行带头,沿途大户一起捐钱、小户一起出力修成,信行占比六成,通车以来,日日车水马龙,带着沿途的村庄镇落都富庶了不止十倍。

这个富庶么只是其次,关键是有那条官道,京大营的兵派往海港及山海关、鲁东,脚程时间要省下三分之一。

皇帝陛下得到了官道,大雍信行也不是全亏,舰队的建造很顺利,信行的隐患也都跳了出来。

参与挤兑的几家背后的人也差不多浮出了水面。他们不仅涉及夺嫡,更涉及北方豪门氏族对大雍信行的试探。

不谋而合来使绊子的几个王,巫明丽连查都懒得查是谁,他们都是被当枪使换的“明牌”,后面的真章才是真敌人。

巫明丽在江南时,矛头只对准了地方势力,不涉及官宦——或者说涉及的官宦都是在“赈灾不力”的范围里落马的。

但是谁认真觉得她会止步于此?

就算止步于此了,不还是深深地伤害了仕宦大族的利益吗?

不希望信王继续做大,不希望大雍信行磨牙吮血,不希望——

然而他们的希冀根本不重要。韩胜子回钱庄主持大局,皇帝陛下旁观半年后调动内帑救火,从这时候开始,胜利已然无限向巫明丽靠拢。

何况她还有退路。

广袤富饶的疆域之外,海陆两支可以由她“些微”操纵的武力,这些背后的真敌人,不过是冢中枯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