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三十六章 防不胜防(2 / 2)

加入书签

由于此类物品的价值波动较大、变现能力较差,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接受作为抵押物。

但是市面上出现了,古董可以在银行当作抵押品的现象后,很快引起了市场和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但是,这种方式里面其实藏着大雷,有些人反映‘抵押前是真古董,抵押后变大赝品。’

之前深市的一个市民赵先生,就跟新闻媒体反映过此类问题。

这位赵先生在去年年初,看到一份本省某某银行业——艺术品信贷基金的宣传推介信息。

这位古董收藏爱好者就动了心。

赵先生事后说,“收藏品流通转让渠道有限,信贷抵押更是困难,所以新基金的出

现让我很激动。”

记者从这家基金的官方网站上看到。

管理该基金的“广省某某银行业——艺术品审核中心”,成立于2014年1月底。

主要从事艺术品遗产管理、艺术品理财、艺术品保险评估、以及艺术品信贷物审核等业务。

而被赵先生视为“最有价值”的信贷业务。

则表述为“通过艺术品审核中心审核的物品,可以在中心合作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

贷款的利率根据银行基本利率走动。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赵先生提交“审核”的经历,无异于一场过山车游戏。

在最初的审核阶段,他拿出的一尊‘藏传鎏金佛像’,被该机构业务人员评估为“价值350万元到450万元”。

随即,工作人员强烈建议他,按此价值缴费进行正式评估。

在随后该机构举行的一次专家鉴宝活动中。

一位“故宫博物院专家”也给出了“真品”的认定。

这让赵先生的底气更足了。

按照银行的要求,他先后缴纳了保管费、信息管理费。

保险费、检测耗材费、加急费等总计近4000元费用,便安心等待结果。

然而,最后

等来的却是一纸“现代仿品”的审核报告,别说抵押贷款,连物品真假都成了问题。

被弄懵逼的赵先生,要求对审核报告进行复核。

银行方面的回复则是:要么去香城中文大学,要么去牛津大学鉴定。

国内其他机构的评审一概不认,既有的收费不退还。

赵先生说,“鉴定报告里,牵涉仪器的只有一项x光谱分析,结果是‘铜元素过高’。”

“其余全部是专家肉眼认定的,比如无明显包浆、器件造型拼凑等。”

“我就纳闷,都是主要靠人看,为什么缴费之前众口一词是真品,缴费完了就成赝品了呢?”

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而这种现象显然不是个例。

其他的古董收藏者也有类似的遭遇。

当记者找到该银行去核实的时候,却被对方告知查无此事。

这个审核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回应记者采访时说。

之所以会出现同一件物品,收费前和收费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是因为该机构“业务部门”和“审核专家”互相独立运作。

业务人员招揽回来的藏品中,很多都是不值一提的仿品、赝品,通不过专家认定“是很正常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