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潘涛雄心勃勃(1 / 2)
如今,潘涛可真是财大气粗,甚至有点牛逼哄哄的。
章平股份上市之后,为酒厂圈了10个亿的资金。
手里有了钱,潘涛的腰杆子就挺起来了,嗓门也大了许多。
同时,也感到心里痒痒的。
这么多钱,总不能一直趴在账上不动吃利息吧?!
那会把酒厂赔个底朝天的。
必须干点什么事,把这些钱都动起来,而且必须干大事。
他这一辈子,不要说从来没有掌握过那么多钱,连见都没见过,想都不敢想。
到底干什么?把钱投到哪里?
潘涛心想,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最好还是听听周海洋的意见。
周海洋告诉潘涛:“市委的初步意见是,让章平酒厂兼并永梁市食品总厂。
投资几个亿,买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做粮食的深加工。
永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是著名的生猪基地。
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
做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比如说生产方便面、火腿肠子、速冻食品之类的,应该说市场前景是看好的。
而且永梁食品总厂有多年的生产经验,聚集了一批技术人员,也有几个省内知名的品牌。
但就是缺钱,没办法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如果章平酒厂能够有几个亿的资金投进去,那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周海洋的意见,潘涛频频点头,连声说:“是,是,还是书记站的高,看的远。
我回去后,立即招集董事会开会,研究书记的指示,马上贯彻落实。”
潘涛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
周海洋虽然是市委书记,但对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比自己在行。
屁股决定脑袋,他的话,以及市委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
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站的角度不同,前者通常考虑的是政绩,是把现有的企业救活。
而后者考虑的是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战略。
尤其是上市公司,还得考虑股民利益的回报。
所以说,最终决定怎么干,干什么,市委说了不算,潘涛自己一个人也说了不算,还得听股份公司董事会的意见,甚至是股东大会的意见。
其实在心里,潘涛有着自己的打算。
潘涛早就认为,永梁这个地方,市场太小了,消费能力太差。
小坑里怎么养得了大鱼?
章平酒厂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了,如果再继续这么做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出现下滑。
如今白酒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了。
所有厂家都在拼命的打广告,推销自己的新产品。
说实话,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炒的都是旧饭。
开发一个新产品哪那么容易?不过是换换包装而已。
酒这东西,是喝出来的。没有人在喝酒之前,会先对各种指标做细致的检测。
酒的好坏,那是感觉,是心理作用。
世上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达到评酒专家的水平。
况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越来越喜欢喝红酒。
白酒市场逐渐萎缩的趋势十分明显,国内不少规模小的酒厂已经倒闭了,市场风险已经很大了。
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和能力,搞多元化,化解市场风险,是事在必行。
但怎么搞,到哪里搞,潘涛对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必须走出去!
如果继续呆在永梁这个小地方,把钱投进去。原料、劳动力是没有问题,但技术人员缺乏。
最关键的是市场信息闭塞,消费能力弱,市场容量有限。
按永梁目前的条件,根本无法吸引国内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永梁来。
那么,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出永梁,甚至走出江宁省。
如果走出永梁,走出江宁,应该到哪里去?
从人才、信息、市场、消费能力来看,非燕京和沪海莫属。
但潘涛更看中沪海。
那里虽然劳动力的价格贵,但是华国最发达的城市。
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都是最充足的,而且有着多年食品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市场销售渠道。
原料可以从全世界采购,生产的产品按国家标准,做个高水平的食品企业应该是不成问题。
章平酒厂现在是上市企业,具体怎么做,董事会更有发言权。
至于周海洋和市委的意见,只是做为参考,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主意已定,潘涛就带着董事会的所有成员,到了沪海进行考察。
考察了几家企业之后,最后决定斥资7个亿,兼并了当地的一家食品厂。
生产巧克力、奶糖、饼干等食品。
剩下的3个亿的资金,潘涛觉得,应该给周海洋和市委一点面子,同意用来兼并永梁市食品总厂。
潘涛觉得,这个面子已经够大了。
但潘涛提出一个条件,永梁食品厂今后主要生产火腿肠子、方便面和速冻食品,而且所有的产品一律使用统一的商标,打统一的品牌,那就是“章平牌”。
为了统一销售路径,产地必须打的是沪海而不能是永梁。
在市委的协调下,食品厂最终同意了潘涛的条件。
接下来,在中央电视台,“章平”商标在黄金时段每天播出。不久之后,就成了全国知名的商标。
老百姓买东西,许多人是冲着名气来的。
拿起永梁食品厂生产的速冻饺子和方便面,一看是“章平牌”,便联想到“章平牌”的巧克力、奶糖、饼干。
反之亦然,那可都是沪海的产品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