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5章 电子简并星(2 / 2)

加入书签

其实电子简并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在通常情况下,这个压力小得可以忽略。但当电子数密度足够高,温度足够低时,它就会占主导地位。

比如在白矮星中,原子间的电磁力顶不住万有引力的猛烈挤压,原子的电子壳层被压碎,形成自由电子在晶格中穿行,或者说原子核漂浮在电子海洋中的状态。

此时就可以把这时的情况想象为所有原子核和电子共同形成了一个超大分子,而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分子轨道中的一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由于轨道能级越低,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近。当物质被压缩到极大的密度时,万有引力会竭力拉近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这时低能级轨道将被电子挤满。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容许两个电子处在同一个状态,相互靠近的电子将产生一种新的排斥力,阻止体积的进一步缩小。

当然此时的电子简并的力量就可以和引力持平,从而维持白矮星的形态,但是这也是在白矮星的质量比较小,一旦白矮星的质量增大,大于一点四倍太阳质量的时候,那么就是引力打过电子简并力的时候了。

此时引力将会把电子压入原子核内的质子里从而让原子核不复存在,所以在这个时候,白矮星就变成了中子星了。

当然中子自然也有中字的电子简并压来保持中子星可以抵抗得了自身的引力,阻止继续坍缩。

但是当中子星的质量继续增大超过太阳的二点一倍的时候,此时的引力自然也是继续变大,然后压垮中子的简并压,将组成中子星的中子压碎,而中子则是由夸克所组成的。

因此在中子星之后自然就是夸克星了,然后夸克的简并压继续抵挡着引力保持微弱的平衡,不让其继续坍塌。

而在现有的流浪蓝星的物理学中,夸克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了,因此在夸克星之后,物质密度第一的自然就会被认为是黑洞了。

排名第一的家伙,它的密度达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级别,这第一名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黑洞。

黑洞同样是由大质量的恒星坍缩而成的,但黑洞的密度之高使之存在形式与前两者截然不同。

现在位置流浪蓝星的科学家们并确切知道黑洞内部是怎样的,但流浪蓝星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黑洞的内部只是一个奇点,所以被吸入黑洞的物质都聚合在这一个密度高得无法理解的小点之中。

可是最为关键的是,在黑洞和夸克星之间还有没有其它的高密度星体,毕竟不能因为流浪蓝星的人类探索到了夸克是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就认为没有更小的基本单位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