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8章 偶遇衣裳(2 / 2)

加入书签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啊?”李修问道。

一开始小女孩并不答话,只是一脸好奇的盯着李修,这个由一条长虫变成的人真的能说话呢!

“小姑娘,你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就把这个给你。”李修掏出一枚紫晶币,诱惑着小女孩。

不过显然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是何物,只不过就是亮晶晶的很好看,很灵性的盯着李修看了一会说道:“我叫衣裳,娘亲说女孩生下来,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都应该像衣裳一样,给人温暖。”

“好名字,”李修伸手按住小女孩脑袋揉了揉,说道。

依稀记得还在华夏之时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让李修印象深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叫王玉,生活在广东珠海的某一个渔村,是一座很偏僻的海岛渔村,岛上居民靠着大海生活,据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生活。

在那个电视上看的故事里头,透过摄影师的镜头里,看到王玉的家,那是白石街上的一座老房子,几十年下来,仍然保持着朴质的海岛民风。

村里人说,王玉年轻时是一个大美

人,她身材高挑,有一条乌黑的长发,经常编成麻花辫,帮一根红色的头绳,爱穿大褂子的王玉,是当年白石街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据说,接口抗击侵略者纪念雕像里的女人,原型就是这位王玉。

王玉年轻时爱笑,因为爱笑,所以不爱照相,“一笑,眼睛就没了,”很多人找她照相,她都拒绝,如今,这成为了一种遗憾,想从照片上寻到老人的年少风华,以无可能。

唯一能窥到她当年样貌的,是一张画像,王玉三十出头的时候,公社的人画的一张画像,这张画像与她丈夫的照片并列镶嵌在镜框里,看起来非常般配,太太有着小家碧玉的古典样貌,先生是一个戴眼镜的斯文人。

王玉一辈子视为珍宝的就是一件衣裳,一件出自老母亲之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衣裳。

小时候,母亲教他做衣裳,通常是去唐家买些布回来,她的母亲,生的白皙,也有一头美丽的长发,有一次,母亲去老家探亲,走在街上,被人叫住,那人表示要用一辆自行车来换母亲的长发,那个时候,一辆自行车可不是一般的值钱。

王玉母亲的父亲是

一个地主,开米铺,经常分食物给穷人,母亲的父亲死后,家境变衰弱了,为了将孩子养大,母亲的母亲,也就是外婆变卖家产,可是还不够,生活的担子压在了母亲身上,因为家境变得贫寒,王玉从小就帮着家里分担家务,平常穿的衣服上都是补丁,没有一块好布。

毕竟是女孩子,看着别人穿新衣裳,也会羡慕,母亲看出女儿的心思,决定提前为他们做嫁衣,那时候只得如此。

那时最好的面料就是一种叫香云纱的材质,只要有这样材质的一套衣裳,穿着就很有“架势”,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玉的姐姐十五岁就出嫁了,出嫁时,穿的就是母亲做的香云纱嫁衣,那是姐姐一辈子当中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的王玉还只有十二岁,生的瘦小,撑不起新衣裳,穿的时候总要把袖口和裤脚卷起来。

“这种材质的料子脆弱,只能用手缝,用机器,一不小心就坏了,”摄影机对着意境是老人的王玉时,王玉拿出了那件香云纱嫁衣。

边抚摸边说:“上面的一针一线,总能让自己想起自己母亲当年坐在窗前,给姐妹两缝制嫁衣的画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