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后记(2 / 2)

加入书签

除了时间轴有所缩短外,本书对于正史部分基本未作修改,历史人物形象、某人的是非功过也基本都是和盘托出的,不做刻意的褒贬扬抑。把历史真实的样子还原出来,没有像某些演义那样把正史改得面目全非。既然选择真实历史环境为背景,还想追求严谨,就必然受其局限,不能、也不想像很多穿越、架空题材那样天马行空地乱写。在本着尽量尊重历史、尽量还原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对于小说的某些情节不能太过放飞。虽然有一个神话的楔子,但本书实际上应该属于现实历史主义题材。

关于始皇统一纪年。

中国是最早实施纪年的文明。中华历史数千年,基本以帝王的谥号或年号后缀年次的纪年方式为主,以干支纪年辅之。先秦时期的国君没有年号,普遍采用国君谥号加年次纪年,比如隐公元年;自汉武帝启用了年号之后,便开始用帝王年号纪年,比如贞观元年。不管是以国君谥号还是年号纪年,此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乃是非常实用的纪年方式。此种纪年方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那就是不管在后世多少年以后,提到史上某一年,都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此一年所处的具体朝代,进而也就能大体判断出所处的历史时期。比如,隐公元年是处于东周时期,贞观元年是大唐时期。然而有利就有弊,其优点也恰恰成了其局限性。这种纪年方式不具有连贯性,不容易反映出某两个年份之间或是某一年份与当前年代的时间距离。比如隐公元年与贞观元年之间相隔了多少年,贞观元年距今多少年等。

在帝王纪年已经不合时宜、西元纪年又不甘心去选用的情况下,近现代中国曾试图开创过两种新的纪年方式,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然而黄帝纪年因年代过于久远可能显得不够严谨,孔子纪年因近代儒学的没落而得不到广泛认可,再加上彼时西学进入中国风头正劲,所以两种纪年方式都没有能够正式施行起来,反而采用了西元纪年,并美其名曰公元。

每当看到《资治通鉴》中用西元标注年份就有种莫名的哀痛感伤——开创了最悠久、最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华,居然要用西元纪年来标注历史事件!中国对于科学技术缺席了三百年,但对于历史,西方却缺席了三千年。中国缺席的这三百年科学技术,后世通过努力尚有赶超的可能;而西方缺席的这三千年历史文明,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我们如今为了跟国际接轨,在生产生活中采用西元纪年无可厚非,但是书写历史、标注历史的时候,感觉属实不应该。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发生过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要说影响最深远的重中之重,非秦始皇统一六国莫属。它向上终结了两千年的贵族世袭,向下开创了两千年的皇权帝制。不夸张地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年。本书在某几处必要的地方尝试采用了始皇统一纪年,也就是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作为基准原始年。就像西元纪年一样,如果提到先秦时期的某一年,则为统一前某某年;在提到秦以后的时代,则为统一某某年。此并不是开创什么新的纪年方式,只是想在摒弃以西元纪年标注中国浩瀚历史年代这种可笑做法的同时,又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本书历史背景不同年号之间的时间距离。

此一想法姑且视作作者的意淫,有志同道合者则共勉;若没有,则仅供哂笑。

最后,关于开篇楔子中所提的四童下界的最初使命以及最终归宿。

本部书中的四位主人公:施比玉、姜小默、韩芷馨、舒晏的结局已经交代清楚,至于其所隐代的笔、墨、纸、砚四童回到天权宫如何向文曲星君述职,以及笔童和砚童究竟谁能登录仙籍,将在下一部书中作进一步交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