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4章 上山下乡(2 / 2)

加入书签

很多城里的居民,往上一代,都是农村的,再回原籍农村,那就非常好安置了。

而是投靠亲友。

有农村的亲戚或者朋友,最好就是在附近的城里周边的,也能相互照应,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是集体插队。

就是熟悉的知青们,扎堆一起,选择一个地方去插队。

陈媛和她的同学们,选择的就是第三种集体插队的模式,而且选择的还是偏远的南方。

做了几天几夜的火车,然后又转汽车,转驴车,一到村子里,他们就傻眼了。

第一个问题,还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

在城市里,遇到一些有些文化的人,人家说话他们还能听懂。

到了村里,很多人根本没上过学,张嘴就是叽里呱啦的一阵说,他们根本听不懂……

“媛媛,这可怎么办,都听不懂人家说什么……”

拿着下乡证,公社的人直接就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叫做三寨村的地方,老支书明显没有学问,叽里呱啦的操着乡音,让一帮知青傻眼了。

陈媛心中一动,摸了摸揣在身上的古玉,飞出一个女鬼……

“大家听我说!”

“这位老支书说,他可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了!以后,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老支书!”

“老支书还说,村里条件有限,只能勉强给大家安排个住的地方!”

“他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客服困难!”

陈媛站了出来,帮着老支书翻译了他那一口难懂的乡音。

有了沟通,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

而陈媛,因为她的表现,也得到了很多下乡知青的拥护。

一群知青,来自五湖四海的,想要扎根乡下生活,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乡下农活,他们也不会,还得慢慢学,在没有自立的能力之前,他们吃饭的问题,还得在老乡家解决。

但是,也没有白吃人家老乡饭的道理,谁家的粮食,都金贵的很。

所以,知青们第一步要干的活,就是帮老乡家里挑水、劈柴、洗衣服等等,然后一边跟着生产队去学农活。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陈媛也感觉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更别说,那些没有准备的知青们了。

路上,他们还憧憬着,能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帮助老乡们改变农村的生活呢,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这就是现实给这些满脑子梦想的知青们上的第一课。

俗话说的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很多知青在老乡家吃饭的时候,难免要看人脸色。

尤其是一些女知青,遇到一些色起了色心的家伙,更是遭殃。

尤其是陈媛,遇到好几个村里不怀好意的家伙了,谁让她是这些女知青中最出挑的呢。

每当这个时候,陈媛都庆幸,三哥给她防身的东西真的是太好用了,吓不死他们!

当然,坏人哪里都有,但还是好人多。

在老支书的关怀下,在村里好心村民们的照顾下,这些知青,也开始逐渐在村里扎下根来。

而陈媛要的,当然不是最简单的,扎根下来,她就满足了。

在适应下乡生活的这段时间,她把这村子附近都查看了一遍,准备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了。

陈媛惊喜的发现,这南方的菌子可比北方的多多了!她在山里发现了不少。

仔细的询问了老支书等有经验的本地人,哪些菌子能食用以后,陈媛开始准备自己的养菌子计划了。

要养菌子,首先得有地。

这一个条件,就难倒了她。

三寨村本来就地少,还要靠山养活,肯定不能把地给她用。

起码得等她做出了成绩,让村里人看到了好处,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陈媛忽然记起来,在洞天福地中生活的时候,孟彩云跟她说过,她们家用地窖养菌子被他三哥看中的故事……

四合院里,陈家人还在担心女儿下乡怎么生活呢,完全没想到,他们的女儿,正在享受和复制陈平安的“开挂”人生。

1969年三月,北部边境,发生流血冲突,全国上下,开始动员,做好战斗准备。

战争的记忆并不久远,虽然面对的是世界两大霸主之一,但是全国上下一心,并不惧怕。

这时候,一个伟大领导者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着名的“换家战术”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全国上下,积极备战,甚至给群众都下发了防核手册,各个单位和街道,也都纷纷开展防核宣传,可见形势紧张到什么程度。

“个人防护器材”“物资的准备”“听到警报时的行动”等等宣传,贴满单位的宣传栏和各个巷子。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提出,全国开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挖防空洞活动。

四九城作为国家的战略要地,危险更大,全城市都开始紧急行动,开展深挖防空洞的运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