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6)(1 / 2)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现代科技助力龙门石窟“芳龄永续”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其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长期以来,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龙门石窟的保护修缮工作从未间断。如今,多种高科技手段已经介入到龙门石窟考古文保工作的方方面面。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数字化形式、借助高新科技融合创新,龙门石窟携带的丰富多元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让千年石窟尽展时代价值。
国家海洋博物馆携手新加坡博物馆举办“峇峇娘惹文化展”
中新网天津8月17日电 (王顺琦)17日,“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120余件(套)文物,旨在展示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
据悉,本次展览的文物来自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和土生文化馆,包括“土生华人”肖像、居家用品、服饰穿着、婚俗用品及建筑构建等,全面展现峇峇娘惹文化的多元面貌。峇峇(bābā)娘惹,即土生华人,是15世纪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移居东南亚并与当地居民通婚形成的族群。男子被称为“峇峇(baba)”,女子被称为“娘惹(Nyonya)”。他们的文化融合了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工作人员身着具有热带风情、色彩艳丽的绣花可峇雅服饰进行展示介绍,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国家海洋博物馆科研科普中心副主任朱辞表示:“本次展览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也体现了东南亚社区对峇峇娘惹族群的接纳与融合的开放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返回顶部↑